第九单元测试 1.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产生的共同影 响是 ( ) A. 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 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 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D. 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 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 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 A. 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 B. 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C. 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 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3. 新中国选举法规定,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大代表,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参照各少 数民族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特别少的少数民 族至少应有代表 1 人。这一规定 4. A. 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贯彻 B. 凸显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C. 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广泛性 D. 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素质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7%。1949 年,全国钢产量仅为 15.8 万吨,原油产量 12 万吨,原煤产量 3200 万吨。全国纱产量仅为 32.7 万吨,布 产量 18.9 亿米。这说明我国在建国初期( ) 5. A. 轻工业非常发达 B. 工业基础薄弱 C. 忽视发展重工业 D. 遭到帝国主义国家制裁 1954 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 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 景是 6.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 中共八大召开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 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 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人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 在此次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7. 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 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 时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8.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 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此时有利于实现 祖国和平统一的最有利的外部条件是( ) A. 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B. 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 中美建交 D.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9. 1970 年,美国总统发表外交政策咨文说:“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 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 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话说明美国(  ) A. 继续推行遏制中国的政策 B. 谋求在亚洲地区的霸权地位 C. 准备与中国建立同盟关系 D. 准备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10. 当提案通过时……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还有人振臂高呼;而西方一 些代表却在一起交头接耳,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强打精神,有人故作镇静……当 时的美国代表布什也被迫承认:“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 国。”这次会议(  ) A. 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C.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1. 1961 年 5 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 缩城镇粮食销 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 3 年内减少城镇人口 2000 万以上,当年 内减少 1000 万人。这说明(  ) A. 党中央对“左”倾错误在进行调整 B.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C. 中央重新规划了“一五”计划的建设 D.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12. 1958 年我国超发货币,导致民众持币待购现象严重,对此,中央采取部分商品 “高价、敞开供应“的政策,并在许多城市开设高价饭馆。一时间,各地流传着“高 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食堂“的民谣。据统计,1962 年开设的高价饭馆营业 额达到 4 亿多元,上缴国家利润 2.6 亿元。据此推断这些措施(  ) A. 助长了左倾浮夺的风气 B. 有助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C. 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D. 解决了中央财政不足问题 13.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 战”、“狡诈”、“危险”;到了 70 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 “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是(  ) A. 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 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 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中苏建交;70 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14. 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 1961 年安徽省实行“责任 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 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 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 A. 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 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 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15. 从 1957 年到 1978 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 1978 年 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 1957 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 入只有 70 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 1 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 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压制 B. 人口快速增长阻碍了农业发展 C. 农业生产力呈倒退之势 D. 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 1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 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 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 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 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在回忆录 材料三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谈尊重各圆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图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谊加强不同文 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 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4)请列举二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 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7. 新中国的外交在处理两场局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援越抗法斗争的进行,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 新中国政府尽管面临着恢复经济、朝鲜战争和政权巩固等一系列事关整个国家利 益的复杂问题,理应缩减战线,减少外援,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 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 材料二 1953 年 3 月,斯大林突然去世,苏联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急剧转变, 再加上北朝鲜也迫切希望实现和平,中国政府虽然在战俘等问题上对美国的态度 强烈不满,考虑到这种情况也采取了妥协的方针。7 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 战。经历了持续近三年的战争和紧张之后,受到苏共中央支持和主导的和平共处 政策也逐渐得到中共中央众多领导人的赞同。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这 时已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因此,“我们政策的 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卷入两场局部战争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为结束两场局部战争作出让步的原 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出现 了怎样的变化。 1. D2.C3.B4.B5.C6.D7.C8.C9.D10.C11.A12.B13.A14.D15.A 16.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 的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 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 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十分重视发展 与东盟的关系,1997 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 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 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17.(1)因素:国际主义义务(冷战、“一边倒”);革命胜利的惯性思维;国家利益。 (2)原因:苏联政局变动;北朝鲜、越南等国希望和平;中国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五计划);中国倡导和平共处。 (3)变化:基本点从侧重意识形态(国际主义)到侧重国家利益(务实外交);解决 国际纠纷的方式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协商。

docx文档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鹿鹿天然呆2022-04-2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