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怀远中学高二上期半期考试 历 史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24 小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 1.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 ) ① 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 ②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 ③ 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 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市设立学宫,招各县子弟,学生免除徭役,太守平常治 事,每选高材生在旁听遣,出行也带着他们,让其代为传达教令。据此可知蜀地( ) A.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儒学教育得以普及 C.地方官学有所发展 D.儒学成为选官标准 3.宋代的众多女子多才多艺,或精通经史学问,或善于诗词文章,或成为绘画、音乐高手。 位于社会下层的女艺人、伎乐等,也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尤多精妙的诗词之作。这反映 了( ) A.男女平等思想的萌发 B.女子政治地位的提高 C.理学对女子束缚较小 D.社会重学风气的浓厚 4.有书法家在评价某一书法作品时说:(该字体)章法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体匀称, 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圆润中不失劲健,被评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下列书法作 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 5.明代中后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 和小说,代表作有《三宝太监下西洋》《西游记》《醉醒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B.正统思想的演变 C.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市民文化的发展 6.为了“一道德以同风俗”,从北宋到南宋的几百年间,官方不断地发布诏令、颁布法律, 禁止淫(过度)祠、淫祀,禁止“夜聚晓散”的结社,禁止赛神时用兵器作仪仗,禁止燃顶 炼臂、刺血、断指之类的宗教行为。据此可推知,两宋时期( ) A.儒家伦理在基层的影响加深 B.理学发展得益于官方的推动 C.民间社会各类迷信活动盛行 D.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7.1076 年,宋朝陕西汲郡的吕大钧等兄弟在家乡蓝田制订了乡约,其主要内容是:德业 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之后,各地相继出现类似乡约。这些乡约的制订 ( ) A.说明宋朝政府较重视社会救济 B.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C.反映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备 D.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8.有学者论及宋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士人已不满足于词章之句,他们要运用舞动的线条 来表达精巧的思绪和闲适的人生态度。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而是关乎理想人格的 铸造和人生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一种别样的高雅呼之欲出。于是,唐代诗人王维重 新获得宋代文人雅士的青睐。”这种“别样的高雅”是指( ) A.草书 B.文人画 C.宋词 D.话本 9.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只静坐读书“耗气劳心,萎惰人精神,疲软人筋骨”,“使人愚” , “兵刑钱谷,渺不知为何物”,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 下动则天下强”的主张,据此可知颜元( ) A.具有辩证主义的历史观 B.反对君主专制愚民教育 C.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义理 D.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0.李贽在民间讲学时,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别人都要求孩子走 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反映了李贽 ( ) A.克己复礼 B.提倡民主 C.反对专制 D.挑战正统 11.晚清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通过对英国的军事、经济、政治、科技、外交以及文化体 育等领域全方位的考察后指出,中国要想重新成为一个富国、强国,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 事,还要学习政治制度,应当向西方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可见郭嵩焘( ) A.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其主张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C.否定了洋务派的基本主张 D.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12.梁启超说:“《孔子改制考》复以真经之全部分为孔子托古之作,则数千年来公认为神 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其强调的是《孔子改制 考》( ) A.假孔子名义行变法之实 B.发挥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提高了孔子及儒学地位 D.借用西学改造传统儒学 13.1897 年,德意志占领胶州湾后,《时务报》首先翻译登载由欧洲报刊发表的瓜分清国 的社论,结果,“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 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这说明( ) A.民族危机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B.维新派注重通过舆论启迪民智 C.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受朝野欢迎 D.中国民众抵制列强的瓜分图谋 14.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 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 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 ) A.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C.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有其时代的合理性 15.梁启超推崇墨子的“兼爱”,认为这才是社会正义、平等、进步之所在;孙中山也认为 “墨子所讲的‘兼爱’与教会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可知两者都( A.倡导复兴传统道德文化 B.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C.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 D.主张托古改制宣传革命思想 ) 16.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孔子及其儒学得失有具体分析,认 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只看作读书的学问”, 遂造成某些 “流弊”。这反映出胡适( ) A.试图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借用西学反思儒家伦理道德 C.为新思想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D.以理性精神审视儒家思想 17.1895 年 4 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 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 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 B.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 C.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 D.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 18.下表所示是 1918 年 5 月陈独秀和李大钊有关巴黎和会的言论摘录。由此可知,两人都 ( ) A.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理论 B.反对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 C.对盲从西方的心态进行了反思 D.详细解析五四运动爆发的缘由 19.1930 年,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明显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1937 年,毛泽东通 过《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身边的案例深刻阐释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的这些文章 (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B.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D.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 20.毛泽东在 1925 年 12 月 1 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分析了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 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毛泽东这一阐述( ) A.利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体现了其对民主革命的思考 D.巩固了国共革命统一战线 2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指出: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 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 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他意在强调( ) 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22.1992 年春,邓小平带着对中国改革开放极其优虑、紧迫的心情,开始他一次历史性的 南方之行。他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途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 A.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C.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3.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 在 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摘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 平这一论断的意义在于( ) A.纠正了长期的“左”倾错误 B.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首次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D.奠定中共十四大的思想基础 24.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 S 时 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 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认为帝王要把小民放在心中,表示“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周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同时殷商推行的民本的政治理念被传承下来。同样,中国古代独有 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 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汉刘邦 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 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 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 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 法邪!”(《资治通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就出现了“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 ——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材料三 黄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 ,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 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

doc文档 四川省崇州市怀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9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柠檬树下的少年2023-02-1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