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1-2022 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yóu)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 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 门⑥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 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造:到,至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 (3)念无与为乐者: (2)盖竹柏影也: (4)经宿方至: 13. 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4. 甲乙两段文字都写了夜晚寻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答案】12. (1)门;(2)大概是;(3)考虑,想到;(4)才 13. (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 影子吧。 (2)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14. 同:甲乙两文都触景生情,都去找了自己的好友;都表现了他们旷达的胸襟, 异:起因和结果不同:甲文是因为月色而找友人同乐,见到了好友且一起赏月;乙文是因 为想念友人,注重见好友的兴致和过程,最终没见到就返回了。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恰好看见月光照进门里。户,门; (2)句意为: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大概是; (3)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4)句意为:经过一夜才到。方,才。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 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本,本来;行,前往;返,返回。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目的、原因、结 果、情感、性格等方面来分析异同点。 从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 乙文“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 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中可知,两段文字都是触景生情而想找自己好友, 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 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和“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 返”可以看出起因和结果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 段文字是想念好友,注重找的过程,最终没见到就返回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进门里, (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 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 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 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 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 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 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 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 2021-2022 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17 题。(共 8 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 舟,拥毳衣②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④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拏(ná),撑(船)。②毳(cuì)衣,裘皮衣服。毳,鸟兽的细毛。③雾 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 雾冻结 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④三大白,三大杯酒。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解衣欲睡 善解人意 C.是金陵人,客此 不速之客 B.湖中人鸟声俱绝 D.上下一白 四时俱备 负势竞上 16.翻译文中两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念叨着没有和我一同享受这快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苏轼不愿独自赏月,去找张怀民同赏。“遂”字体现出他的毫不迟疑,可见张怀民是 他的知己,是要分享快乐时首先想到的人。 B.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我撑一条小船,裏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理解:冬夜严寒,张岱却一个人撑船去西湖看雪。“独”字写出了张岱的形单影只,也 让读者感受到他遗世独立的孤高和傲岸。 17.古文写景,或丰美,或简淡,往往各得其妙。以上两篇文章中的写景文字都堪称妙 绝,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妙处。(4 分) 答: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来,(于是)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 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 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 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 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 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 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 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 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积累,根据句意理解词意,最后将两个词语的意思进行对比作答。 A.不同,解衣欲睡,译句: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解:解开。善解人意,译句:善于 理解别人的意图。解:理解。 B.相同,湖中人鸟声俱绝,译句: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俱:全,都。四时 俱备,译句:四季都有。俱:全,都。 C.不同,是金陵人,客此,译句: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不速之客,译句: 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客:客人。 D.不同,上下一白,译句:上下全是白茫茫的一片。上:天上。负势竞上,译句:山峦凭 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上:向上。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写出了张岱不是一人去赏雪,虽有舟子为伴,但 不愿与之为伍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法的赏析。甲文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 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 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 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 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 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乙文写景句子“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 的景象。“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 “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 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 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同时 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在描写手法上使用白描手法, 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 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 答案: (1)B (2)B (3)甲文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

doc文档 北京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20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萌战必胜2022-11-0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