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早读时 19 一、文言文梳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记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 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为一些表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写作特色】 1.类比说理,委婉讽谏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进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由近 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类比进谏,让齐王 欣然接受,从而采纳群言而使齐国大治。 2.“三叠”式结构,别致精美 ⑴ 文章分为“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 ⑵“比美”中有“三问”“三答”,此后有“三思”。 ⑶“赏谏”中有“三赏”“三变”。 “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3.语言形象,繁简适度 邹忌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⑴“三问”,即表现了邹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 ⑵“三答”,语意完全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⑶ 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用“皆美于徐公”一句代替了三个“美我者”。齐威王的回答只有一 个“善”字,既表达了齐威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地位。 【重点难点】 1.(课后题)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试据此梳理课文内容并 熟读成诵。 三问答: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复问其妾曰:“吾孰 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类比:从“臣之妻私臣”联想到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从“臣之妾畏臣”联想到齐王的“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赐: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受下赏。 三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课后题)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⑴ 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 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⑵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①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 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 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 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 齐王所接受。 ② 示例: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还有:邹忌善于思考、分析,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 齐王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3.(课后题)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 吾与徐公孰美/孰视之 ⑵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⑶ 于是入朝见威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⑴ 谁,哪一个;同“熟”,仔细。 ⑵ 认为……美;美丽。 ⑶ 朝廷;朝见。 4.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什么? 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 益于接受。 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 家大事,是个贤臣。 6.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7.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 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 廷。 8.揣摩妻、妾、客回答邹忌时不同的感情色彩。 ① 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 ② 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 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③ 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9.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① 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 ② 现实意义:⑴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 非。⑵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⑶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 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⑷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 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 二、易错成语整理 1.杳无音讯:没有一点消息。 2.涣然冰释:指嫌隙、误会消除。 3.不期而至:指没有预料的到来。 4.不名一文:一点钱也没有,形容极度贫穷。 5.不屑一顾: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6.始作俑者:某种恶劣风气的开创者,为贬义,不符合句子的感情色彩。 7.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8.疾恶如仇:指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9.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通常是以前见过面的或未计划的事情偶然碰见或发生。 10.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11.生机勃勃:指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不能用来形容人。 12.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13.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14.居高临下: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15.不怒自威:形容一个人虽然未动怒,但仍具有威严的气质。 三、 名 著 梳 理 《朝花夕拾》主题归纳 、 1 充 满 趣 味 的 童 心 世 界 ①《狗·猫·鼠》例如写动物们开会商议如何左迎接大象的故事和祖母跟同“我”讲述关于猫的故事,都充 满 ② 童 《 心 从 百 ; 草 其 园 中 到 也 三 体 味 书 现 屋 “ 》 “ 我 ” 百 草 喜 园 欢 是 小 儿 童 动 物 的 乐 。 园 ” ③《无常》中表现“我”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 ④ 《 五 猖 会 》 我 对 观 看 五 猖 会 怀 着 急 切 兴 奋 的 心 情 。 、 2 压 抑 伤 害 的 现 实 世 界 ①《五猖会》“背书”一段中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② 《 琐 记 》 为 逃 避 偷 东 西 的 流 言 到 中 西 学 堂 学 习 。 ③ 《 二 十 四 孝 图 》 控 诉 了 封 建 教 育 对 童 心 的 毒 害 和 扭 曲 。 ④ 《 范 爱 农 》 范 爱 农 在 辛 亥 革 命 后 又 备 受 打 击 迫 害 的 遭 遇 。 3 ① 、 《 探 求 琐 抉 记 择 》 的 求 人 学 生 的 道 过 路 程 ② 《 父 亲 的 病 》 父 亲 被 庸 医 治 死 , 使 “ 我 ” 立 志 学 医 救 人 。 ③《藤野先生》 、 4 ① 《 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 揭 父 露 亲 的 批 病 》 ② 《 狗 · 猫 · 鼠 》 讽 刺 了 “ 判 中 的 对 “ 社 庸 医 会 ” 的 现 讽 实 刺 ; 名 人 教 授 ” , 表 达 了 对 暴 虐 者 的 憎 恨 。 ③ 《 琐 记 》 衍 太 太 : 居 心 险 恶 的 人 ; 批 评 了 洋 务 派 办 学 的 “ 乌 烟 瘴 气 ” ④《无常》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揭露了“鬼有情,而 人 无 情 ” 的 社 会 现 实 。 ⑤《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四、高分作文片段 1.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 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2. 看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许你会感悟到生命的多姿多彩;诵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也许你会感悟到大漠的宽广无垠;读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你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坚韧。其实一切 的哲理都寄寓于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这时只需我们具有一颗细腻的心随时感悟人生的真谛。 3.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4. 我向往幽闲,我喜欢清纯,我心仪静谧,我追寻祥和……我向往“采菊东篱下” 的那种幽闲,我喜 欢“清水出芙蓉” 的那般清纯,我心仪“人迹板桥霜” 的那片静谧,我追寻“低头弄莲子” 的那股祥和…… 5. 14 岁的我爱读书。不知何时,儿时的嬉笑已成了回忆。当有些人沉溺于网吧,有些人热衷于神聊, 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为屈原壮志难酬扼腕不平,为朱自清的朴实自然感动不已,驻足雨果的巴黎圣 母院,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沙漠,听张爱玲讲那 30 年代的旧上海的往事,我总会有陶醉之情,久久不愿 暂别,直至夜阑人静。 在那里,我倾听“旷野的呼声”.“喧哗与骚动”,看见“伊豆的舞女”,感受“百年孤独” 。

doc文档 19:文言文梳理+易错成语整理+《朝花夕拾》知识梳理+高分作文开头片段-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早读攻略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血海塔2022-01-1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