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 绿色生活 三、经典时评 时评之四: 守望共同的生态家园 在青海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不远处的一座瞭望塔下,有一片天然的石头滩。上百块大大小 小、形态各异的石头上面,写满了志愿者和游客的留言,“永远做藏羚羊的保护神”“可可西里:神秘的地方 , 可爱的家乡”……历经风雨冲刷的“碑文”,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共同心愿:守护好人类“最后一片净土”。 这样的共识,来之不易。时针拨回到 20 世纪后期,一种名为“沙图什”的藏羚羊绒披肩在西方走俏。在 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即便是“生命禁区”,也难以阻拦盗猎者的贪婪。他们把枪口对准无辜的“高原精灵”,刺 耳的枪声打破了高原的宁静,触目的鲜血染红了圣洁的雪山。倒伏在卓乃湖畔血肉模糊的藏羚羊身影,刻 写着“千湖之地”的累累伤痕。 “藏羚羊数量锐减”“最少时不足两万只”“濒临灭绝边缘”……昆仑无言,雪山默默,但疼痛却总在提醒人 们别忘记这段历史。以至于多年以后,一位作家这样记录道,有个摄影师在可可西里看到一只来打招呼的 小藏羚羊,便喂它水喝。突然,旁边的藏羚羊保护队队长凶狠地把小藏羚羊赶跑了。摄影师生气地质问他 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你这样会让它们以为人类是善良的。宁愿让它们从此讨厌人类,也不愿哪天被 盗猎者偷袭杀害,如此冷肃的回答,道尽了盗猎行为给当地带来的痛楚。 任何一个地方生态的破坏,威胁的终将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更何况,相比于平原,高原的生态更加脆 弱,一旦破坏,恢复将是难上加难。一位环保工程师便曾指出,在可可西里,“用铁锹随意挖去一块草皮, 要想自然地恢复过来,得等 300 年。”正是觉察到了这一点,20 多年前,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 县县委副书记的索南达杰在深入了解可可西里以后,他提包里的书,从《工业矿产手册》变成了《濒危动 物名录》。促使他走上环保之路,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并不仅仅是对野生动物的朴素感情,更是守 护家园的职责和使命。 保护生态、守望家园,成为可可西里守护者的沉甸甸责任。正是因为内心的这份责任,哪怕缺水缺油、 没有信号,哪怕要面对冰天雪地、狂风怒吼、流沙肆虐,每年在荒野奔走上万公里,巡山队员依然始终坚 守在与盗猎者斗争的一线;也正是因为对可可西里爱得深沉,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高原,他们踏水而 行、碾过风霜,默默付出、守护净土。他们的努力,就像一座座路标,引导着后来的人守望共同的生态家 园。 一个多月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评价说,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 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某种意义上,成功“申遗”,不仅意味 着可可西里“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的自然特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更意味着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拯救藏羚 羊、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文精神赢得了认同、引发了共鸣。 汉学家史景迁曾指出,“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够持续保 有这种吸引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美丽中国如磁石一样, 始终保有吸引力,这是索南达杰们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责任。(人民时评) 时评之五: 蛮荒自然与道德化、历史化的人文山水(节选) 讨论自然,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人的话题——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可以从很多角度介入“自然”这个话题,如果放在 G20 金融峰会上,这是一个政治话题;如果不放在这 个背景下,则是一个文艺话题。一般人讨论自然会谈到自然当中的美。但波兰诗人米沃什曾经说过,如果 你热爱大自然,你就应该热爱人类市场的竞争。因为人类的竞争和大自然的物竞天择是同一个法则。我们 经常很矫情地说:“我不热爱竞争,可是我热爱大自然;在人间社会我要更退一步地活着,不争、不抢、无 为,退到自然当中。”而米沃什把这两个东西摆在我们面前,说它们是一样的。这跟海子说过的话很像: “如果你热爱大自然,你就必须热爱大自然的肮脏。” 大自然并不完全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它还包含了流血和死亡,动物吃动物的血腥,这些你也都能欣赏吗 ? 在今天,讨论自然变得非常复杂。首先要厘清概念:“自然”与“大自然”的所指并不完全相同,“自然”是一个 更基本的概念,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而我们在这里说的“自然”,准确地讲是指“大自然” 或“自然界”。当然这个“大自然”会帮助我们认识我们内心的“自然”。 说到“大自然”,就有了一个大自然的体验者、热爱者、敬畏者、维护者是谁的问题。就像外国人说的, 一个人无法在自己的村子里做先知,同样,一个常年居住在村子里的穷人也没有闲情逸致去赞美村边的山 岭和溪水。所以,如果我们撇开那种小资的、文艺的、不愁吃不愁穿的、自以为高尚的、自我安慰的情怀 讨论大自然,则我们要讨论的是那个伟大的、广阔的、残酷的、万物生长和死亡的大自然,以及这个自然 中的人的存在。 这在西方涉及一套理论的变化。文艺复兴以后,在西方思想中,人本主义战胜了神本主义。慢慢地,人 成为世界的核心——因为我有理性,所以高于其他动物,高于自然界。经过启蒙主义时期,再到 1789 年 的法国大革命,这些理念在西方世界固定下来,后来散布到全世界。人们对于理性、自由、权利的追求成 了一种普世价值。在这个价值里,由于人处在世界的统治地位,所以一切资源都归他,可以用来做任何事 情:无限度的资源开采、对树木的乱砍滥伐、没有心理负担的排污、破坏本来的生态平衡等等就是这么来 的,这都是因为在人的头脑中,人是万物的核心,是万物之长。这导致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生态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后,西方文学界、思想界的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究竟是不是世界 的中心?——有可能不是!人能不能客气一点儿,让出一点儿自己的存在?如果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没有那 么伟大,开始对自然万物有了一种客气,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坐下来讨论自然。这涉及整个思想界的极大的 观念变化。我不是研究思想史的专家,只是知道这些信息,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谈论自然的角度,不是 我们去说热爱自然,或者反思对自然的侵害,问题最后的核心是对于人的认识,是对于人本身的思考—— 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他应该站在怎样的位置上。 讨论自然,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人的话题——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事实上,人的生活方式不由自己决 定,而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又和自然条件相关,比如雨水是多还是少,光照如何,是山地还是平 地,适合种麦子还是适合种稻子还是适合放马牧羊,有没有铜矿或者铁矿或者石油,这些自然条件都规定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里又包含了人们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 我们中国人嘴里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这里面的“天时”“地利”其实都是关乎大自然的。不光是孟子 在强调“天时”的问题,战国和两汉诸子都在讨论“天时”。说到底,传统上我们是个农业民族,靠天吃饭,种 粮食,收粮食,违背老天的意愿就什么都得不到。从《孟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汉代的《淮南子》, 这些书里都有关于“天时”的讨论。什么时候可以上山打猎,什么时候不能打猎,小动物为什么不能伤害, 甚至应该在什么季节行刑杀人……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不是因为高尚的理由,而是因为你一旦逆犯天时,到 后面你就没得吃了,你的政治秩序就会乱作一团。很多我们认为很高尚的说法,背后都有现实的因素。这 些东西慢慢地形成了中国古人对于天时的尊敬和遵守。 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生存有关。除此之外,在我们对自然对风景的热爱里,也包含了审美。现在回想 起来,似乎在战国两汉的诸子著作里面,没有专门讨论风景的篇章,即便谈到自然天时也不是从审美的角 度,而是从生存的角度涉及。另外,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穷山恶水出刁 民。”这又赋予了山水以道德意义,大自然不仅仅是大自然。 这又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中国的知识源头既不像古希腊,也不像古印度。古印度最早的 4 部 《吠陀经》,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风神、雨神、雷神、电神……这是因为他们不能解释自然现象。 所以说印度的知识源头和大自然密切相关。古希腊的知识和思想,很多是源于古埃及,古埃及传递给古希 腊的学问中有一门叫几何学,有一门叫地理学。我既不懂古希腊文也不懂现代希腊文,但从英文看,几何 学(Geometry),地理学(Geography),词根都是“geo-”。这是因为尼罗河不断地泛滥,每一次泛 滥后都要重新丈量土地,它刺激了几何学的发展,几何是数学的一部分,数学又与逻辑、理性相关。古希 腊人在这个基础之上去思考人的问题、城邦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和自然有关。 但中国的知识源头不一样——不说神话和传说——我们现在所知最早的知识传承者就是春秋末年的孔 夫子,他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到了战国就是打仗了,兼并土地。所以中国传下来的这一套学问是乱世 的学问,因此其中会处理那么多有关伦理、道德、政治的问题。所以在一开始,我们很少看到诸子从审美 的角度讨论自然,即使庄子在书里讲了很多关于自然的、道的东西,但那背后依然不是审美的态度,不是 一个坐在那儿没事儿干的大自然欣赏者的角度,他讨论的自然依然和乱世有关。 到了汉朝,人们可能能够坐下来平心静气地看看大自然,想象一下自然万物了。所以我们在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上林赋》里面看到大段大段的对于想象的大自然的描写。一个人能想象自然万物就说明他见 识过这自然万物,然后他用赋的方式,用他的语言、文字,用他大到足以和大自然相对称的词汇量,对自 然万物进行浩浩荡荡的描绘。比如,为了描绘一座山的陡峭,他可以让一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都有“山”字旁 , 他掌握的字就多到这个程度。 但这还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山水”。我们知道“山水”这个东西,作为独立的关照对象,是从六朝刘宋时 期的谢灵运写山水诗开始的。那个时期,豪门贵族中的一些人开始关心山水,中国的山水诗就这样起来了。 当然还有田园诗,就是陶渊明的写作,也在那时展开。山水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的时间要稍微晚一点儿, 流传到今天的所谓中国的第一幅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画的《游春图》。到了唐朝,大量的山水诗歌出现了 ——这一定是在国泰民安的时候,大家坐下来不用操心别的事儿,才可以面对山水。 为什么要提“山水”的概念呢?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风景”和“山水”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就像“旅游”和“旅行”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一样。中国人更多地欣赏人文山水,不是纯粹的自然界。可以说,中 国的山水是历史化、道德化的大自然。比如我们现在到什么地方去旅游,都要去看什么名胜古迹。所谓名 胜古迹,就是前人到过的,书写过、描绘过的,是我手里先有一个文本的山水,再去见一个真山水,实际 上是按图索骥。 在这一点上西方人和中国人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家都说大自然,但实际上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赋予了 人们对自然不同的观察角度,就像西方人热爱自然,但美国人和欧洲人的热爱方式也不一样。北美是一个 新大陆,没有什么历史

docx文档 07 主题阅读:尊重自然,绿色生活2-备战2022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1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爱呀哎呀~2022-09-1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