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练:联想的感知和运用训练 【知识讲座】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 作文离不开联想。缺乏联想,作文的思路就会拘泥于眼前的生活,冲不破时空的限制,反映生活的天地必然狭小。有 了联想,作文的思路就像长上了翅膀,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怎么用联想去 丰富作文呢,总的说来可通过四种途径去联想。 第一、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之相邻近的其他事物。如由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联想到左右的 人民大会堂与历史博物馆。由眼前的长城联想到战国时期的赵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秦长城、清兵入关的明长城、 抗日战争中的代表中华民族血肉之躯的万里长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发展着,在一定的空间存 在、运动着。而反映客观现实的作文当然也就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范畴。拓展作文的思路也就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 角度进行联想。时间,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 第二、由一事物想到与之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看到春光想到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牛希济的“记得 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中,词中主人公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所喜欢的人相接近;何以“处处怜芳草”呢? 原因是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第三、由一事物面联想到与之相反、相对立的事物。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模式,属 于对比联想。对比联想就是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反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建立的联系。由朱门想到路边,由酒肉香想到 冻死骨。这种联想方式如能合理运用往往能创造出另人耳目一新的新境界,使可爱者更可爱,可憎者更可憎。 第四、由一事物想到它产生的原因或发展的结果。如成语“叶落知秋”,人们见到落叶而想到秋天来临。画家齐白 石有幅名画,题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只有一群蝌蚪摇晃着小尾巴正顺水而下。观赏者就此联想到上游青蛙的 嬉戏,想到了未来蛙声一片的热闹景象。 以上四种联想方式要使用恰当,必须要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点”。“联系点”就是“外部特征或性质上的相类似;时间 空间上的相接近;对比相反中的矛盾;以及因果逻辑关系。在联想过程中,要头脑灵活、发散思维,综合使用这些“联 系点”。经过一定时间练习,就会发现你的作文内容已五光十色了。 对事物形状、声音、颜色、品质进行联想,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 形状联想法。即根据事物的形状的相似点展开联想。比如,苏教版第五册《石榴》中关于石榴花的描写:“到了 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 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这里,作者在介绍石榴花的形状时,正是根据石榴花开得旺盛的样子展 开丰富的联想,把石榴花比着鼓着劲的小喇叭。这样联想既描写出了石榴花的动态美,又把“我”爱石榴花的感情充分 表达出来了。 声音联想法。也就是根据事物的声音的相似点展开联想。比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中“树林内外,百鸟 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里, 作者由鸟声联想到瀑布声、惊涛拍打岸滩的声。这样联想就把百鸟争鸣、树林热闹的场面写得生动、形象。 颜色联想法。根据颜色特点展开联想,就要找出两种事物在颜色上的相似点。比如,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 天》中“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 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象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里,作者就是根据流云颜色与 锦缎颜色相似点进行联想的,也正是有了这种联想,读者对流云色彩的美就有了非常具体的感受。 品质联想法。即由物与人的品质的相似点展开联想。比如,苏教版第八册《蚁国英雄》中“可万万没有想到,这 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 的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裂的声响,但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 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里的 “没有束手待毙”、“迅速地扭成一团”、“突围”、 “不松动分毫”、“不 放弃自己的岗位”,就是根据蚂蚁与英雄的品质相似点进行联想的。也正是有了这种联想,读者对蚂蚁的英雄形象不仅 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把“我”赞颂、敬佩蚂蚁团结合作、勇敢、不怕牺牲精神表达出来了。 【例文剖析】 (一)回到童年 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初二的学生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傻乎乎的背着“锄除禾日当午”伸手要巧克力的小女孩了。 我,已经长大了。唉,小时候总想快点长大,长大了却又想回到童年。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我忽然站在了一条陌生而又熟悉的街道旁,并且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我的心肝宝贝,快回来,马路危险。”我 回头一看,咦,那不是我妈妈吗?再看看两旁,一切似乎都变了。我跟着妈妈往前走,经过一家商场的试衣镜时,我 发现镜子里面有一个好眼熟的小女孩,便冲她摇了摇手,不想镜子里的小女孩也冲我摇摇手;我又摇摇头,她也摇摇 头;好奇怪的看看自己,这才发现我就是镜子里的那个小女孩…… 妈妈把我带到学校,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说:“今天,我们准备学习乘法……”我便不知不觉的把乘法口诀 背了出来。老师惊讶的望着我,试探着问:“两位数的乘法你会做吗?”我点点头。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17×18”。“30 6”我大声说。老师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口里直说:“奇迹!奇迹!” 短短一个星期,学校乃至全县都知道了我这位“神童”的名字,知道才读小学一年级的我已经有了初中的知识水平。 于是,记者来了,专家来了,来采访我,来研究我,来请我谈学习经验,来请我上电视台……妈妈和爸爸都不敢上街 了,只要一露面,就会被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围住,问爸妈是怎么教育我、培养我的,还有我每天吃什么,看什么, 听什么,玩什么…… 我的老师和学校领导出名了,因为他们教出了一名智力空前超前的优秀学生。他们经常去做报告,谈体会,传经 送宝…… 我却越来越害怕了,因为我失去了自由。我的一言一行都有人看着,都有人模仿。我喜欢吃鸡翅,菜场里的鸡翅 立即被抢购一空;我上学时拿了根冰淇淋边走边吃,冷饮店的冰淇淋马上变得十分抢手……更有不少厂家找上门来, 把一沓沓钱放在我面前,让我说“我这么聪明,就因为我喜欢吃××。”我疲惫不堪,头痛欲裂,大声喊:“不要──”忽 然一双温暖的手握住我的手说:“不要什么?”我睁眼一看,妈妈正坐在床前,关切的望着我,说:“你做恶梦了?” 〖剖析〗 作者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写作。文章通过自己梦中回到童年成为“神童”一事,把媒体的炒作、社会的一窝蜂等不 良现象及其给当事人带来的诸多不便和负面影响写得出神入化。文中“我”梦醒时分的大喊“不要”,更可以理解为对当今 追星一族的大声疾呼与善良提醒 (二)拣贝壳 漫步在夕阳下的沙滩,在那串串足迹延伸的途中,金黄的细沙间总会翻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那是一颗颗细致 而精巧的贝壳。轻轻的步履敲醒了它们沉寂于沙下的梦。阳光下熠熠闪亮的它们诱惑着你,招睐着你,在这条收获 的路上,你可以来回寻觅,你可以满载而归,你可以在舍弃与重拾中作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是,时间老人的魔杖 使我们的脚步只能前进而杜绝了返回的机会;更加苛刻的是,上帝赐予我们的贝壳只有一个,仅此一个。 于是,人生的选择成了甜蜜与哀伤的揉合,在如获珍宝的狂喜中,不能挥去的是那一丝忍痛割爱的无奈。情感 热烈地呼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去争取;理智冷静地提醒我们要从容不迫地去把握。在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中,人们的 天平摇摆不定…… 选择的旅程开始了…… 有的人一到海滩便被五光十色的贝壳闪得晕头转向,喷涌而出的冲动使他们不假思索地写下了干脆利落的答案。 一锤定音,无可更换。然而当这条路越走越远,当绚丽多彩的贝壳层出不穷的时候,才猛然发现手中的贝壳是被映 衬得如此黯然失色。悔恨吗?自责吗?无法回头也不能回头了。只有带着忧郁,带着不平去走到自己的尽头,用一 生的遗憾去哀悼曾经的过失。善良的人们啊,面对诱惑,要学会适当的拒绝,要学会必要的放弃。 有的人信奉“最美永远是下一个”的原则,一路上,他用挑剔,用自负将自己的眼光牢牢锁住。他不知疲倦地在 沙滩上奔走,援求心中漂渺的完美。不知不觉间,当夕阳悄然引退,当夜幕缓缓降临;当青丝染上白霜,当细纹爬 上眼睑,而手中依旧空空如也,才发现尽头已在眼前。雄心壮志在瞬间灰飞烟灭。多年的追求,多年的不懈化为镜 花水月。善良的人们啊,好高骛远的完美主义只能使你坠入虚无的深渊。 那么,告诉我,面对丰富多彩的答案,情感与理智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 从容不迫地步上海滩,用一颗平常心去观察和欣赏身边的贝壳。几番斟酌之下,请不要犹豫,相信自己的眼 光,拣起来吧。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不需要再艳羡或后悔,守住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步伐,走过那片海 滩,走出那份诱惑。你的贝壳也许不是最美的,但它一定是最珍贵的。 〖剖析〗 例文中,为了形象地阐说抽象的道理,作者展开丰富的横向联想,进行由“实”到“实”的跨越,将海滩边拣贝壳 这一可视可叹的过程“引进”文中,使读者在追随作者“捡贝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作者“面对丰富多彩的选择, 应寻找自己情感与理智的最佳结合点,走自己的路”的观点。也就是说,“捡贝壳”是宾,证观点是主。选文告诉我们, 当阐述一个较为抽象的道理时,可以借助联想,借形象的事物充实文章的内容,以打动读者。 【自我检测】 研读下面的文章,从联想运用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评析,将评析的文字写在文后的横线上。 树枝的疏忽 文/顾城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莫非般若。我喜古诗,不因文学史,不因人们的仰望,而在它的美丽, 文字清简明润,如玉如天,在于它显示出的中国哲思,那一无言就在眼前,若张九龄句:海上生明月,天涯 共此时。 诗如禅,如顿悟——骤然风动云散,黑暗退隐,你看见万物万象,明媚自如。 魏晋以前,中国古诗也有佳作,但总的倾向,人自离了神巫,情绪就一天天黯淡下去。“出郭门直视,但 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死的无常,浸没了生的乐趣;“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说得不可谓不好,却终是老于世故的感叹。 佛意的透入,给这黯淡的世界平添了生机,无论关于佛教律法有多少争议,都无妨它清凉干净的神态。 一种心境,也是诗境——六祖坛经辨众法相,于第一意而不动,诗人好像得到了微妙的依据。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气象柔和空阔;红豆生于南国,红豆生出南国,色空互化,得真意而得光 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相合于无形的造物本身,望树望山望月望水,凝望中自身也在幻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oc文档 第08练:联想的感知和运用训练-初中作文能力分项训练40练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1 页 0 下载 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茶凉心凉他已去2022-05-2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