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4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和比较鉴赏 【高考真题演练】 1.[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 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2.[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 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 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 分) 3.[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4.[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 12 分)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 , 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3)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 分) 5.[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 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2)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 分)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 妙处。(6 分) 7.[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 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诫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 ④ 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8.[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 分) 【参考答案】 1.(1). C 【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 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 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 C。 【解析】 (2)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 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 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 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 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 代同心。 2.(1)B (2)①“劝诚”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 人生充满信心;② 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诚做了铺垫。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1) 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 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 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故选 C。 (2)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 稷。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 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 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 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 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 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 国家。 4.(1)A (2)D (3)答案要点: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 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5.【答案】(1)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 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 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或短语,最后分 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 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 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 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

docx文档 专题04 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和比较鉴赏-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最新备考学案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33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一米阳光三寸暖2023-03-2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