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不断 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群 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力乱 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中国没有 史诗”。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格萨尔王 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也有十 几万、二十万行。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诗,数量 达几百种之多。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化。铸就中 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的遗憾。汉 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南海 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 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然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 图时,《明史 · 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 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 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到了 18 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 书》以乾嘉考据学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 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 程。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 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精致的瓷碟只能培育出绿豆 芽,广阔的大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为此,有必要提倡“五学法门”,即眼学、 耳学、手学、脚学、心学。所谓“脚学”,就是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 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我们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 学地理学”。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 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 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诗。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B .由于受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论的影响,中原文化没有了产生史诗和神话传说的土壤。 C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未来的文化品格。 D .文中提到的“七巧板效应”是指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了解中华文化。 【解析】 B 项,“没有了……土壤”分析错误,原文是“得不到完整记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首先指出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的意义,然后分角度阐发如何加以研究和探究。 B .文章在论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时,运用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并运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 C .文章引用《明史 · 神宗本纪》和《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自大封闭会导致落后的观点。 D .文章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利用好“脚学”对区分少数民族史诗与希腊、印度史诗有着重要意义。 【解析】 C 项,文章并没有引用《四库全书》中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由于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所以他才得出了“中国没有史诗”的结论。 B .明朝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借鉴,使中国错失了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机。 C .清朝乾隆时期注重八股取士,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导致中国无法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D .用好“脚学”,注重田野调查,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使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 【解析】 A 项,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是“中原文化……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 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 C 项,“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分析错误,原文说“当时的体制不能 使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文章强调的是体制的原因。 D 项,过于绝对,还有其他条 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4 月 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 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 任务》)。该文件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 300 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 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 500 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 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根据这份文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 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 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019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上,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体现 了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 化,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 阶段,此时不断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 引领作用。 《重点任务》指出,要深化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 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 2019 年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 地区;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摘编自《大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影响几何》) 材料二: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圈承载着一国的经济、文 化、信息、科技、知识、人才等核心力量。都市圈首先需要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的核心 城市,其次需要圈内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面一体化,从而使得不同区域发挥各自 比较优势。然而,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形成一定程度 的阻碍,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没有社会体制的一体化,就无法实 现人力资源的一体化,也就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分工协作。都市圈的户籍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 累积互认”到“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改革,将有力扫清阻碍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 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 调整落户制度,实现小城市落户的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的逐步放开和大城市落户的合 理放宽,释放不少改革红利。但需要正视的是,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 育、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差距仍不小,农民在中小城市的落户意愿不高,户口隐形标签仍然存 在。在户籍制度改革即将迎来“大考”之际,“城市群的户籍一体化”打开了突破口,将成为户改的 新方向,必将有力促进“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摘编自《以都市圈融合促进户籍改革》) 材料三: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也需要农民工群体。现代城市的竞争体现 在人力资本的竞争上,农民工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一环。前几年,一些城市背离了城镇化规律, 企图只要白领置业,不要蓝领落户。表面上看,这降低了城市公共服务费用,实际上对保持城市 竞争力不利。一些大城市居民常抱怨请工难、雇工贵,其中固然有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因素,但 也与所在城市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希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能在城市落户。不过,也有部 分进城农民工仍不太愿意落户,实际落户进程并不及预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些地方过多考 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人口红利。这些城市虽然放开落户,但舍不得给予相 应的公共服务,对农民吸引力不大;二是随着农村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类权益在增值,一些农 民不舍得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他们认为保留农村户口会更“吃香”。 说到底,农民关心的不只是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关键是依附其上的各项福利能否 同步跟上。至于选择落户哪座城市,往往会看经济安全感和情感归属感强不强。因此,各地不妨 在农民“等等看”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提高户口背后的含金量,让他们在城市也能学有 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摘编自《户口“含金量”比落户本身更重要》)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根据文件规定,取消城区常驻人口 500 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大城市要调整积分落户政策, 把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作为重要积分项目。 B .都市圈“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户改的新方向,有力地促进 了“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C .一些大城市出现“请工难、雇工贵”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但也与所在城 市不允许蓝领落户的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D .农民落户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里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情感因素,在农民“观望”的时 候,我们要跟上各项福利,并要有耐心的态度。 【解析】 A 项,城区常驻人口 300 万— 500 万的Ⅰ型大城市只是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不是 取消落户限制; B 项,未然变已然,注意原文的“将成为”“必将有力促进”; C 项,两个原因之间 没有主次关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差别化精准化的落户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和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的关注,体现出大城市落户政 策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 B .在财政方面, 2019 年国家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这就能使落户城市人 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C .农民对城

ppt文档 语文-2020年3月高三第二次在线大联考(新课标I卷)试卷讲评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45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容我的2021-12-10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