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智篇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陈文子的故事 陈文子是陈国的贵胄后裔,其四世祖陈完原本是陈厉公之子,因在陈国竞争君位失利,逃到齐 国避难,齐桓公当时打算授之以国卿之位,他却推辞不受,齐桓公见他态度坚决,遂让他出任工正 之职,掌管百工事务,保留其贵族大夫的待遇。 陈氏一族寄生于齐国,数代人一贯奉行克勤克俭、谦和谨慎的处世风格,遇事尽量避免冲突, 与人和睦相处,礼让为先。到了陈文子为陈氏宗主时期,齐国的政治形势异常凶险,齐庄公残暴无 道,刚愎自用,辅政国卿崔杼生性残忍,权欲极重,因此陈文子处事更加小心谨慎,一有风吹草 动,就如惊弓之鸟。 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 550 年),齐庄公安排人帮助栾盈悄悄潜回晋国,发动叛乱,妄图篡 权。不过栾盈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栾盈被晋军围困在其食邑曲沃。齐庄公见晋国发生内乱,企 图借机发兵攻伐晋国,这是极其愚蠢的冒险举动。崔杼当时为齐国辅政国卿,他非但不能恪忠尽 职,说服齐庄公放弃攻伐晋国的冒险计划,反而幸灾乐祸地对陈文子等人说:“趁人之危,挑衅盟主 (晋国),这不仅不符合道义,也是极其愚蠢的!但事已至此,大家也别费心劝谏齐君了,各自好 自为之吧,如果真有危难,我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言下之意,大难当头,国君昏庸无道,谁 也没有能力扭转败局,也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各自奔命吧!陈文子后来私下对人说:“崔杼将 不得好死!他身为国卿,对于国君的不义行为,不能全力制止,这是陷国君于不义。更有甚者,他 还四处宣扬国君的愚蠢和固执,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彰显自己的明智,这是大大的不忠!” 陈文子对于当时齐国危机四伏的局势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理智判断:齐庄公头脑简单,利令智 昏,刚愎自用,狂妄自大;崔杼为臣不忠,为人不义,品行低劣,凶残暴戾;反观陈氏氏族,势单 力薄,羽翼未丰,况且不是齐国公室,寄人篱下,一举一动都会遭人猜忌。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 中,只能韬光养晦,静观事变,随时准备所出逃他邦。 陈文子为人清廉、干净,识时务,避乱世,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与道德败坏的小人同流合 污,至于是否称得上“仁”就“未知”了。那么怎样才算得上“仁”呢?孔子曾明白无误地说过:“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也就是说,国难当头,陈文子应当义无反顾地留在国内,与犯 上作乱的崔杼进行殊死斗争,不惜牺牲生命来捍卫和维护礼制秩序,这样才能称得上“仁”。显然, 这对于一个寄人篱下的异乡客来说,确实有点儿勉为其难了。 二、什么是智(知)? 1、孔子认为智者、仁者、勇者分别是什么样的? 原文:子曰:“知( 1)者不惑( 2),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1)知:通“智”。(2)惑:疑惑,被世事所迷惑。 语译: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解读:孔子认为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 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他会用宽容来对待给他带来忧愁的人和事; 勇敢的人,面对强敌,是不会有所畏惧的,他会义无反顾的去迎接挑战。圣人往往都是以智慧与仁 爱之心来解决问题,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智”则需要一定的磨练。 2、智(知)者与仁者的志趣有何不同? 原文:子曰:“知者乐( 1)水,仁者乐山。知( 2)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3),仁 者寿。” 注释:(1)乐:(yào)以……为乐,喜爱。(2)知:通“智”。(3)乐:愉快,舒适。 语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好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 长寿。” 解读: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 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 3、怎样选择住处是明智之举? 原文:子曰: "里( 1)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 " 注释:(1)里:居住。(2)知:智慧。 语译:孔子说:“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 呢?” 解读:孔子认为环境非常重要,这一个乡里,在这个住的地方、团体,充满了仁德的风气。我 们相信,找到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仁爱的地方,一定会觉得这个地方很美,然后人心也美,包含 风水都会好。不抉择一个仁慈的地方,来学习、成长,要得到学问、智慧也不容易。 三、附加题 1、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语译: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2、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语译:孔子说:“不能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能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小和尚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离开家乡到处寻找名师,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为。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 一位高僧;并恳求师父收他为弟子。 高僧见他一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 两年后,小和尚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便不想再继续跟着师父参禅拜佛 了,于是就向他的师父辞行,要下山去。 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并没有阻拦小和尚下山,而是 让小和尚拿来一个钵子,然后让他往里面装一些石头,装满为止。 高僧问小和尚:“钵子装满了 吗?” 小和尚答:“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 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钵 子,芝麻一会儿就不见了,接着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进去,晃了晃钵子,芝麻又不见了。 “钵子 装满了吗?”高僧再次问小和尚。 小和尚惭愧地告诉师父:“看上去满了,可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 这时,高僧又取来一只杯子,让小和尚往里面倒水。小和尚看杯子满了,就想停止倒水。 高僧却 说:“不要停,继续倒。” 结果钵子倒满了水后,多余的水都溢了出来。 高僧这时候才让小和尚停止 倒水,然后问他:“满了还装得下别的东西吗?” 小和尚顿时明白了师父的一片苦心,知道的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随后便请求师父原谅他的无知。 二、实践“智(知)” 1、诚实是否是算得上是一种智慧? 原文:子曰:“由!诲女( 1)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2)也。” 注释:(1)女:通“汝”,你。(2)知:通“智”。 语译: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这就是智慧啊!” 解读: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 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 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孔子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 懂装懂。 2、孔子怎样概括自己的一生,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子曰:“吾十有( 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3)矩。” 注释:(1)有:有,通“又”。(2)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3)逾:越过,超过。 解读: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 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解读:曾仕强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 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在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 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3、面对鄙夫的提问,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智者吗?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 1)问于我,空空( 2)如也。我叩其两端而 竭( 3)焉。” 注释:(1)鄙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2)空空:蒙昧无知。(3)竭:尽义,明 白。 语译: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见识浅薄的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 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解读: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 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 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 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三、附加题 1、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语译: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2、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语译:孔子评论《韶》:“既美好又善良,评论《武》:美好但不够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故事导入 宁武子 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朝歌人,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生长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 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夺取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 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宁武子开始在君主身边作官,并逐渐崭露头角,受到卫文公重用。 文公在位 25 年,接受前朝教训,励精图治。他继位后,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努力于生 产,教导百姓务农,并采取措施便利商贾,给手工业者以优惠待遇。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 下传授为官之道,任贤使能,与百姓同甘共苦,卫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使卫国慢慢恢复了 元气,国力渐强,在各诸侯国中再次站住脚跟。而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夫的宁武子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然而到了卫成公时代,成公又被一时的繁荣景象迷失了方向,荒淫而无道,卫国再次陷入了混 乱之中。国内有识之士、有功之臣或遭受迫害,或离家出走。而宁武子则周旋其闲,装聋作哑,自 保其身,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 当国君无道、政治昏暗的时候,他便装糊涂,对一切事不闻不问了。孔子认为,宁武 子那种聪明别人能够做到,可他那种愚昧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后来“愚不可及”成为一句成语, 不过今天多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形容人极度愚蠢。 二、君子的智体现在哪些方面? 1、孔子怎样概括宁武子的智(知)? 原文:子曰:“宁武子( 1)邦( 2)有道则知( 3),邦无道则愚。其知( 4)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 注释:(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2)邦:国。(3)知:显其 智谋。(4)知:智慧。 语译: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啊,国家政治清明,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他就假装 愚笨。他的智慧,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解读:在国家大治的时候,公道大行于天下,有能力、有智慧的人都会得到重用。但是到了国 家混乱的时候,国家摇摇欲坠,人心猜忌,忠君爱国的人往往不

docx文档 04 第四单元 智篇-2021年高中语文《论语》专项攻克训练(教师版)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9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初夏微凉2022-01-22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