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2 年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 6 页,22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 座位号和考生号(高考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 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 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中的“田”字,方框中纵横交错的笔划不定,有些还在方框外又凸出几块方格田; 而金文中则一律作田字格,与今天使用的田字没有区别。这一变化源于 A.土地井田制度瓦解 B.农业生产显著进步 C.国家统一局面出现 D.文字使用频率提高 2.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 ; 至公元前 214 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 , “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3.南朝时,朝廷中的制局小司、外监、舍人等品级较低的官员虽多为寒门却往往被委以将 相之权,而原有的将相之职并未废弃且多由士族担任。琅琊王氏出身的太尉王俭感叹自己 “虽有大位”但权力却不及舍人。这反映出 A.士族丧失政治特权 B.南朝政制混乱失序 C.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D.三省制度框架建立 4.宋代书院不同于官府的州县学校,其教材虽以五经为主,但并不完全导向科举应试,其 学规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的最高原则,师生相处,以德行气节相砥砺。据此可知,宋代书 院 A.降低了五经社会地位 B.违背了政府价值导向 C.否定了传统纲常理念 D.助推了儒学观念更新 5.明代官营手工业的轮班匠依惯例需在一定期限内到京师各手工作坊无偿服役 3 个月, 成化年间允许“以银代役”,嘉靖年间更是规定“一概征银”,不许轮班匠“私自赴部投当”。这 一趋势 A.加重了对轮班匠的剥削 B.弱化了对工的人身管控 C.表明官营手工作坊破产 D.使白银正式成为合法货币 6.1841-1849 年,清政府的主要收入地丁银陡增,数额达 330 多万两,民众的负担增加好几 倍,各地“抗捐抗税”事件频繁发生,尤以两广、湖南等地区严重。据此可知当时 A.列强入侵激化阶级矛盾 B.外来物种促进南方开发 C.尝试近代化致耗资巨大 D.西方民主观念得到传播 7.1914 年《中华民国约法》颁布,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有成 立和废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员、宣告和战、统帅军队、缔废条约、宣布戒严等权 力。这表明当时中国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C.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独裁统治迹象明显 8.1930 年初,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目标的一系列起义计划,宣布“会师武汉,饮 马长江”,“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从战略上讲,当时这一决策 A.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B.践行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C.表明右倾思想影响了决策 D.导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9.1930 年代后期,大批文人曾在武汉集会,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主张,参与者 包括“左翼”的茅盾、冯乃超,超乎政治之上的老舍、巴金、陈西滢等,以及思想倾向于国 民党的张道藩、王平陵等人。这表明 A.国民政府文化专制不得人心 B.教育普及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B.弥合内争成为社会共同呼声 D.民族危机加速了文艺大众化 10.1956 年全国基建会议将原计划规模以上的基建项目从 694 个增至 800 个,使当年在建和 新建项目大大超过原计划的规定,结果造成信贷突破计划、原材料和设备严重不足的局面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B.生产建设出现急躁苗头 C.亟需获得苏联资金支持 D.“左倾”主导发展规划 11.由于各地习俗相互抵触,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往往产生纠纷,古罗马法官在排解纠纷的 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习俗未必正确,还存有一种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并藉以做出公平 决定的更高的、普遍性的法则。这表明罗马法 A.否定了习惯法的作用 B.追求所有人一律平等 C.强调法律的理性特征 D.主张将风俗融入法律 12.中世纪论述政治的著作大多谈及上帝对人类政府的意志的影响,而 1513 年马基雅维利 却在《君主论》中说,实际上统治者和政府守信或背信,履约或弃约,宽大或无情,直截 了当或躲躲闪闪,媾和或侵略,全以他们对自己政治需要的判断为转移。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专制导致决策过于随意 B.教权与王权之间矛盾激化 C.政治正日益走向世俗化 D.宗教改革割裂宗教与政治 13.英国的《谷物法》对进口食物课以很高的关税,它的辩护者称英国应维持工农业之间 的经济平衡,土地贵族的利益必须得到维护;而得到工人和工业家大量捐款的反谷物法同 盟则与之辩论,最终于 1846 年政府废除了谷物法。这表明当时英国 A.新旧阶级政治影响力消长 B.食品工业打压外来竞争者 C.劳资双方的矛盾趋于缓和 D.民主权利是斗争主要目标 14.19 世纪中期“农奴解放”以来,俄国存在建立一个“财产私有、雇佣劳工”和“资产阶级化的 农民阶级”的趋向,现在“突然颠倒过来”,对于大多数苏联人来说,这是比 1917 年更为“革 命”的年代。材料反映这一时期苏联 A.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倒退 B.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被中断 C.集体农庄存在着重大缺陷 D.探索农村的社会主义体制 15.1932 年美国一些知识分子和政界要人纷纷表示拥护共产主义,《纽约客》评论主笔埃 德蒙·威尔逊极力主张“从共产党人那儿把共产主义拿过来”,明尼苏达州州长奥尔森则宣称 招募该州国民警卫队新兵“不接纳任何非共产主义人士”。这表明美国 A.社会各界反对罗斯福新政 B.精英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怀疑 C.开创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 D.在美苏对峙中处于弱势地位 16.下图是苏联漫画《联合国的和声》,该漫画表明苏联 A.主张围绕联合国来开展活动 B.嘲讽美国暗箱操控其他国家 C.认为联合国成员应一致发声 D.意图在联合国实现外交突破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7~19 题是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0~22 题是选 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共 40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自北魏孝文帝起,历代均田制的实施,就是不普遍的、打折扣的。以唐代为例,尽 管唐初均田令规定授予民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但各级官员利用特权大量占 田,“公田”日少,再加上“丁口滋生”,政府并没有足额土地授予民众。代开元年间的户籍文 书记载,有户主余善意应受田一顷六十一亩,实际只受二十八亩,但要交的租调却一点未 减,需要“纳租二石(“一丁之租”)。民众苦困,“耕者日少,田有荒芜”,到武则天时,“天 下户口,亡逃过半”。 ——摘编自杨志玖《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 等 材料二 明代前中期江南平原实行水稻一年一作制,一个无牛农户可种稻 25 亩上下,自明后 期以来,水稻与春花轮作的“新一年二作制”逐渐推广。在这一新的耕作制度下,时人提出 “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一十亩”。在苏州、松江等江南蚕业和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妇女大 多不下田劳动,所以农户耕田更要少一些。明后期以来江南“人耕十亩”经营规模的出现和 普及表明这种经营规模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其他经营规模更佳。 ——摘编自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在分析均田制走向崩溃的原因时所 选取的视角。(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以来“人耕十亩”现象形成的原因,并 从唯物史观角度对该现象的合理性进行解读。(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 业经营规模谈谈你的看法。(4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独立宣言》在公众记忆中最初只是宣告与母国决裂的“分手”性文件,但随后民主 共和党(美国早期两党之一)逐渐强调其反抗专制暴政的意义,重塑了《独立宣言》的公 共记忆。民主共和党创始人杰斐逊也因为 19 世纪该党初利用自己当时的强势地位积极建构 “杰斐逊神话”,从最初只是被视为《独立宣言》无足轻重的代笔人,逐渐被重新定义为这 份文件所承载价值理念的代言人。 ——摘编自蔡梦竹《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革命历史记忆的研究》等 材料二 “失去的事业”指的是美国内战后南部白人建构的内战记忆,最初它仅是前南部将 军朱巴尔·厄尔利对内战的个人解读,大体包括“内战是因州权而不是奴隶制而起” “奴隶制是有益的”等内容。在很多南方老兵组织的助推下,19 世纪 90 年代“失去的事业” 成为南部民众对内战的地方记忆。1898 年美国与西班牙开战,国内涌起地区和解的浪潮, 北部社会接纳了“失去的事业”的部分论调,此后“失去的事业”开始长时间主导美国史学界对 内战史的书写,进而影响美国公众对内战的记忆。 ——摘编自罗超、高春常《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公众记忆中《独立宣言》所追求价值理念 的变化,并分析民主共和党积极构建“杰斐逊神话”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失去的事业”主导美国内战史撰写的现象加以 评述。(5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公众记忆”的因素。(3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思想革命与经济生活的革进在表现的方式上完全不同。经济的变动如果是革命性的, 则必然影响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思想革命则不然,它乃是少数杰出思想家的事。当然, 少数思想家能进行思想革命亦并非完全依靠他们的智慧;换言之,思想的革新不是完全由 孤立的思考产生的,它同时也是思想家吸收并提炼他人的生活经验的结果。 ——摘编自余英时《工业文明之思想基 础》 就上述材料中的全部或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 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表达清晰) (二)选考题:共 12 分。请考生在第 20、21、22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 多做,则按所做的第

doc文档 2022届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风清颜2022-07-03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