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第 04 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导入 当“杂交水稻”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有 支持,有质疑,有不屑。当“杂交水稻”真正解决了 中国人的温饱,有了“超级水稻”的称号时,世界为 之震惊。温饱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民生的根本,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杂交水稻发现的科学之旅—《喜 看稻菽千重浪》。 01 知人论世 02 初读课文 目 录 03 文本研读 04 技巧点拨 第一部分 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 学历。北京 101 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 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 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 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 《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 、《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 ,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 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 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了解袁隆平 袁隆平,大学文化, 1954 年 4 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 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 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 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 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 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 36 个国 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 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 1/5 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 世界每年有 600 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 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 先培育成功的增产 20% 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 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 年 2 月 22 日 , 《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 年 2 月 22 日 , 《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了解人物通讯 【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 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 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了解人物通讯 【写作对象】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 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 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 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比如: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了解人物通讯 【结构类型】 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 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 类人。 解题 ( 1 )正标题 “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 1959 年写的《七 律 · 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 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 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 的赞叹。 七律 ·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解题 ( 2 )副标题: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 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 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 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 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 术工作者。 第二部分  初读课文  预习检查 1. 明确字音 稻菽( shū ) 签署( shǔ ) 山麓( lù ) 一蔸( dōu )蕴藏( yùn ) 籼稻米 ( xiān ) 分蘖( niè )  预习检查 2.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 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 问题思考 【思考 1 】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① 在稻田里工作 主要事迹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②1961 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代。 ①1964 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①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①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 问题思考 【思考 2 】明确本文的线索。 明确 按时间顺序排列,以时间为线索,分别 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第三部分  文本研读  问题探究 【思考 1 】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采用了 怎样的手法? 明确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 的过程:先说现在,然后说 1961 年 7 月的一天, 发现特异稻(欣喜) -- 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 -试种特异稻(失望) -- 分析研究(自信) -- 发现真 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 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 问题探究 【思考 2 】 文章第 5 段写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 遍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意 义? 明确 一是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开发超产稻米在当时是 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和必要性。 第二是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终于 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动力的原因。因为祖国的普遍饥馑 ,让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人民 最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 任感。

pptx文档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共41张PPT)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41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过把痴情瘾2022-06-02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