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2 史料与史料教学 一.史料的概念、特性与分类 在教学中运用史料最常见的几个问题: 1、史料类型单一,选用范围狭小; 2、使用片面史料,历史学习引向歧途; 3、使用信度比较低的史料。 3、史料引用错误,或和原文有出入,或断章取义,或以假乱真; 5、脱离语境解读史料,理解出现偏差; 6、选用史料不典型,冗余、无效的史料太多; 1.史料的概念 (1)梁启超: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 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2)吴玉章: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林伯渠: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 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3)陈旭麓: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料的概念包括关于人类在过去的生活的一切信息,以及信息的通道。 ——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史料是人们编纂历史和研究历史所采用的资料。 ——严昌宏《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凡是过去的或涉及过去的东西,能够经过它们认识过去历史的,都是史料。 ——宁可《史学理论研讨讲义》,鹭江出版社,2005,P111。 2.史料的特性 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的材料。 史料制造者 史料:来自异时空的陌生人的密码信 史料解读者 从史料本身:(1)客观性(2)时空性(3)主观性(4)语言性(5)有限性 从认识使用:(6)指向性(7)客观性(8)不完整性(9)真实性(10)价值相对 (1)客观性:史料是一种客观存在 历史认识本质上是一种三极思维活动,是历史认识的主体人(包括历史学家、社会精英层与全体社会成员等不同 层次)和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实际(包括个别的历史事实、完整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不同层次) 经由中介质历史资料(包括文献、文物、传说、现实生活中蕴育的历史因素等不同方面)在社会实践及历史研究 科学实践基础上能动的统一。 ——姜义华等《史学导论》 (2)时空性:史料是特定人群在特定生存条件下进行生存发展的文化遗留,而人类活动是在漫长的时间 系列和广阔的空间范围内逐步展开的一个过程,因此任何史料都是一定的时代和特定区域的产物。 (3)主观性:史料不是自然物,而是人的创造物,史料的创造过程渗透了史料制造者的主观倾向,体现 在史料中的主观性分为有意的动机和无意的影响两方面。有意的动机直接影响着史料的载体、书写形式、 造伪等,无意的影响集中在民族、阶级、宗教、党派等不同集团的差异,更为隐蔽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 , 日晡乃罢。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盖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即不尔者,或缠绵于枝叶事项,而对于史迹全体,反不能得要领。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 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 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p94,110 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现在世界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 明的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像克林德碑 这样可耻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陈独秀《克林德碑》,《新青年》五卷五号 (1918 年) 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义和团事件,无论是功是罪,都是全民族之责任,不当 推在义和团少数人身上。 ——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1924 年) 在思想家的传记和论著“进入我们的叙述之前,它们已经在选择、编辑、写作、评论的历史中,经过了‘意识形态’ (政治性的观念)、精英意识(传统的对精英历史资料的关注)、道德原则(例如何为文明、何为鄙野的判断) 和历史学叙述(观察、剪裁和修饰)这几重筛子的过滤,已经未必那么真实可靠了,而考古发现和作为文物的那 些文字资料,如有名或无名的碑刻、艺术性的书画题跋、大量叙述家常与礼节性问候的书信及民间流行的各种通 俗读物,反而并没有经过这种有意识的‘筛子’,倒有可能有利于重建或呈现思想的真实历史语境。”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4)语言性:一切文献记载必然使用语言文字符号,这就必须首先屈从于语言文字符号自身的规则,这使记载有 可能背离记载者的本意,给后人造成误读和误解。 语言材料不是对事实的重现,而是经过改造后重现。 有书为证很重要,通常我们总是借助历史文献来了解过去的,但是……我们常常把连接我们与“过去”之间的“历史 叙述”给忽略了,仿佛我们可以直接穿透历史叙述与‘过去’发生关系,因而‘历史叙述’仿佛是一面透明无碍的玻璃, 常常被忽略不计,人们经常直接陈述历史,仿佛那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过去”。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把以下四句话用关联词连接:(1)李姐姐瘫痪了;(2)李姐姐顽强地学习;(3)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4)李姐姐学会了针 灸。 李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还学会了针灸。 虽然李姐姐顽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李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李姐姐瘫痪了,是因为顽强地学习,非但学会了多门外语,甚至学会了针灸。 李姐姐是那么顽强的学习,不但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最后还学会了瘫痪。 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学会了针灸,又在顽强地学习瘫痪。 李姐姐通过顽强的学习,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结果照着一本外文版针灸书把自己扎瘫痪了!! 历史叙述就像肖像画, 它不是有关对象的摄影反映, 因而不能充当证件照(非指称)但却是人物风神(气质、人 格)的丰富表现。在表现层面上,重点不是像不像(真假)而是是否传神(表现力),也就是说,真只是表现的 起点,却不是其终点。——周建漳《历史叙述:从表现的观点看》 时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晋书·桓温传》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 动之,教以化之。 (5)有限性:一切都是史料,一切都将成为史料,史料在整体上呈现庞杂性,但对于具体历史事件,呈现有限性 , 与具体事件相关的史料总量有限,相对匮乏。 (6)指向性:一切都是史料,一切都将成为史料。但对于具体研究而言,史料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 的材料。只有在指向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原始资料、二手资料的区分。 (7)客观性:史料对现实的历史认识主体来说,它具有一种需要被认识、被理解而不能随便加以解释和篡改的客 观性。历史学家认识历史,首先把史料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所谓认识论层面的客观性,是指它只有在认识活动 中,并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才是客观的。 虽然史料不能直接产生理论,但史料却可以充分限制理论。史料虽然不能肯定什么理论是好的,但史料却可以肯 定什么理论是不好的。 ——雷戈《论史料〉,《史学月刊》2003 年第 8 期 (8)不完整性:观察的片面性、记录的有限性决定了史料可以作为重构与复原历史的证据,但不可能反应历史全 貌,流传过程中史料的散佚、破损、杂糅加剧了这一特性。 (古代典籍)无论怎样重要,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这些卷帙、 册案、图表、典籍,全是这活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 ——李大钊《史学要论》 我们关于雅典的印象是为我们预先选择好的,预先决定了的,而且与其说是偶然事件决定的,不如说是由人决定 的,这些人有意无意之间地受一种特定观点的影响,而且认为支持这一特定观念的事实是值得保存的。 ——E.H.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P96 整个可知觉的世界都潜在地和在原则上是历史学家的证据, 只要他能利用它, 它就变成了实际的证据。 在任何一个给定的问题上所存在的证词数量总是一个有限的数量……以致于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能希望看到它的全 部。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 者,其在斯乎 ! ——《时务报》 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 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9)真实性:史料的真伪是相对概念。所谓假材料: a、作者造假或不知道真相——这是真的 b、为什么要造假或为何不知道真相——这个过程是真的 C、假材料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习惯以及作者的思想等 以中國今日之考据學,已足辨別古書之真僞;然真僞者,不過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僞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 利用之。蓋僞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如某種僞材料,若逕認爲其所依託之時代及作者之真産物,固不可 也;但能考出其作僞時代及作者,即據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爲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0)价值相对:史料之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主要看人们的需要和认识。 史料发现的三个层次,即发现史料的存在、发现史料的价值、发现史料中的历史信息。 ——张秋升《说史料发现的三个层次》 3.史料的分类 (1)史料分类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编排和使用,随史学理论而更新; (2)不同类型的史料使用价值和方式不同,但也不可绝对化; (3)同一史料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别,即使是在同一分类标准下。 (1)按史料的时效性分 按史料的时效性为标准,可以分成两类: 1. 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或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不远的人记录下 来的资料,是比较直接的证据。 2. 二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并非历史事态的直接见证者所撰的史料文书及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唯一途径就是收集原始资料并加以科学考证:要考察那些“目击者”是如何记载事实 的,要让史料本身说话。在有关同一事件的各种史料中,距事件发生时间最近的证人所做的陈述是最可靠的,而 当事人的信件和记录比史学家的记叙更有价值。 ——兰克 1、史料的一手、二手,都针对我们特定的

doc文档 专题02 史料与史料教学-【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备课(名师堂)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8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气质女生2023-03-10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