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主题阅读(二) 五、时文阅读 (1)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光明日报》 张林中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 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 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 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这是因为,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的世界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当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创制时,当文学艺术 家从事创作时,当思想家进行理性沉思时,都体现出一种文化活动。文化在这里可以看作是历史地凝 结而成的生存方式。 文化作为包括知识、理想、信仰、审美、价值、道德、思想、风气、态度等在内的一种复杂的较 稳定的精神整体,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及能力的总和,恰 恰处在决定人的行为的精神核心。一个人所拥有的创新文化因素的多寡优劣、先进与否,所处的创新 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他的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活动的顺利与否。一个国 家的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制度政策、文化模式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贬斥什么,直接 影响着个人、集体或组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 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 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 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 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 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 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 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 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 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 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 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 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 基础,又以创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 的理性目标。 通过文化创新培育一种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增强创新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支持创新 行为的文化基因、文化模式和文化环境,形成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规范,一种能够给予创新者在创新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提供宽容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一种给创新 者以归属感的“精神家园”,一种能够使创新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不断扩大和自由张扬的“生态环境”。 在观念层面培育一种创新理念,在人的生存机理上培养一种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创新主体的文化自 觉。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 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 (2)《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活”起来 人民政协报 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的领域,成为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要素,是近年来大众文化发展变 化的一个重要趋势。这既是这些年“国学”复兴,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强化的表征,也是 社会对于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需求的反映;既是媒体和文化领域中超越一般性的娱乐,追求更高文化 品位的要求的体现,也是受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要求的反映。这一趋势这些年常常形成社会“热点”和 “焦点”,“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成为人们 喜闻乐见新的文化的表现。 《典籍里的中国》最近播出的两集,引发了关注和热议。把中国典籍通过创新的电视形态展现给 中国观众的节目,可以说是把典籍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与独到的电视“综艺”成功地结合起来,让典 籍的魅力通过电视综艺的形态对于普通观众做了独到的展现,让综艺别开生面,传递了传统文化的精 神密码,同时让典籍获得了一种从书斋和学术研究视野之外的独到观照。 《尚书》可以说是中国典籍中极为重要,但也相对来说比较难懂和当代人接触相对较少的典籍。 一方面它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元典,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涵。另一方面,由于它和当下相隔久远, 是上古流传的文书文献,不容易为一般公众所了解,和当代人有更多的“隔”,难以被电视文艺所呈现 。 但事实证明,这一集很好地让不可能化为了可能,让《尚书》活在了 21 世纪的电视屏幕上,让普通 观众一窥这部中国文化元典的内涵和了解这部典籍的传承和流布历程,在得到关于《尚书》诸多知识 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可以说,这是以“活”化“隔”的成功探索。 节目通过古今对话,也是以“今”入“古”,跨越历史时空,让古代的历史通过现场演绎的片段来得到 呈现,知识的介绍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融汇于节目中。节目精心选择了在《尚书》传承过程中最关 键的人物伏生作为节目的最关键人物,让他在汉朝时将今文《尚书》传承下来的历程作为这期节目的 关键点。通过展现节目组的探究和排演的过程,让一个活的伏生在屏幕上得以呈现。国家话剧院演员 的精心演绎,让历史场景得以再现。同时让主持人撒贝宁作为一个 21 世纪的当代人和伏生有了穿越 古今的“对话”。观众仿佛被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通过伏生,使中国文化那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 文明延续和传承的力量得以展现。 同时,这个节目也做到了将《尚书》的内容和意义惊醒生动具体的介绍,以“小”见“大”。一方面通 过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呈现《尚书》的基本面貌和传承历史。介绍简明而不单调,让人们对于《尚 书》的理解有了深化。同时,通过对武王伐纣的场景再现,将“天命”就是“民意”,以民为本才有国之强 盛的思想内涵作出展现,让我们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尚书》一个方面的思想有所领悟,让传承 守护经典的意义得到呈现。这也会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更多地了解《尚书》的思想和精神内核。 这些介绍不求将古籍的所有内容都呈现给观众,而是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让人获得感悟,这就是 “以“小”见“大”的魅力。 《典籍里的中国》突破了电视文艺的传统形态,让中国的历史典籍的巨大精神魅力有了一个在屏 幕上展现的空间。这种以“活”化“隔”、以“今”入“古”、以“小”见“大”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难能可贵的, 也为电视文艺表现中华文明提供了独到的方式和路径。中华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大众文化不可或 缺的“源头活水”,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大众文化的有效传播。传统不仅仅在 博物馆和古籍著作中,更要活在人们的心中和让人们受到滋养和浸润。 (3)植根文化沃土 绽放创新活力 人民日报 拿起精巧的洛阳铲,拆开热销的文物盲盒“挖土”;社交平台上,传统文化类节目和视频屡屡刷屏 ; 每到节假日,“打卡”博物馆成为热潮;重大考古发现揭晓,引发全民围观……今天的我们,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愈发频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同 时,也给人们带来层出不穷的惊喜。 惊喜源于供给侧的“更新”,越来越多人专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不久 前,一段水下中国舞圈粉无数。美轮美奂的舞美光影、精美绝伦的水下舞蹈,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 , 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这个不到 2 分钟却收获一致好评的节目,背后饱含着各 种不易:编导用精巧的构思重现《洛神赋》,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 26 个小时、一天出水入水 200 次, 舞者身上需要带几公斤的配重……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 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 惊喜也来自需求侧的“迭代”,公众逐渐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不断提升审美素养 。 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市场,传统 文化持续攀升的热度,折射的是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度。因为喜欢博物馆,选择成为文物摄影师, 在镜头里穿透时间;因为热爱传统建筑,选择在自家小院里,用榫卯技术复原经典;因为醉心非遗传 承,选择拜师学艺,在非凡技艺中感受历史魅力……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 只要心有所向,定能寻得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 的文化沃土。”传承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互动与共鸣,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 舞台上大放异彩。近些年来,许多创新尝试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赢得年轻人的欢 呼掌声。《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体验展现典籍的魅力,《国家宝藏》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 “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近传统文化的 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思接千载的 当代观众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文化自信也得以不断巩固和提升。 当然,节目火了、人气高了、产品畅销了,并不意味着要一拥而上、千篇一律。让更多人爱上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靠唯美的情境、精致的设计、宏大的场面,更要激起观众心灵深处的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掘历经千年的旋律、故事、姿态、卷轴等,用忠于历史的 讲述、属于当代的表达,进行各自精彩的书写,才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体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 值,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那些积淀着历 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经典作品“热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观众进行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国家和民族延续的将是“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发展。 (4)收官之星”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将成为“世界北斗” 今天上午 9 时 43 分,伴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山呼海啸般的巨响,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 网卫星在西昌卫星

docx文档 02 主题阅读:创新2-备战2022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柳昏花暝2022-01-30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