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中考语文诵读手册之文化常识 专题 06 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与文章探究(二) 第四单元 第 14 课 背影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原籍浙江绍兴。代表作有《雪朝》《踪迹》《背影》《诗言志辨》等。 写作背景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 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主题概括 本文描述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透过朴素真切的 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 1.本文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 建文章。“背影”是课文的闪光点,也是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执着、艰难和努力、困顿和 挣扎,都聚集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从这个角度描写,不仅 可以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可以洞察到父亲“神”的特征。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背影,别开生 面,新颖独特,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2.作者描写的精彩瞬间拨弄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尤其是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几个动 词“探、穿、爬、攀、缩、倾”,细致传神地把当时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来如身临 其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体贴。 第 15 课 白杨礼赞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 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 《林家铺子》《春蚕》等。有《茅盾全集》行世。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 1941 年。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 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 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 文。 主题概括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部形态,赞扬了白杨树力争上游 的精神,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 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写作特点 1.文章在引出白杨树之前,勾勒了黄土高原的广阔平坦,在这个旷远的背景中,作者 突然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由远及近;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 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物及人。文章尽 情赞美了白杨树及其象征的人和精神,这就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艺术。 2.文章开头用“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赞颂之情,结尾用“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首尾 呼应,赞美白杨树的感情线索一脉相承,贯串始终。 第 16 课 散文二篇 作者简介 1.严文井(1915—2005) 作家。原名严文锦,号菊潭,主要笔名有青蔓、严森、 司徒丹等。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 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2.罗素(1872—1970)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 者,20 世纪初其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 基础的研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 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获 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 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写作背景 1.《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略有 改动。这是严文井在 1942 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 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2.《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2015 年版)。胡作 玄、赵慧琪译。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 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主题概括 1.通过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和赞叹。 2.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 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写作特点 1.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 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 脱孤寂的意义时,作者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 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 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 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第五单元 第 17 课 昆明的雨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 作家。江苏高邮人。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文论集《晚 翠文谈》等。有《汪曾祺全集》行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略有改动。汪 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 7 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他在昆明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 结识了许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对于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 乡。《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然流畅,优美淡远。 主题概括 文章描写了昆明的雨中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 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以及对宁静、恬然生活的留恋之情。 写作特点 1.课文由朋友之托写起,引发对昆明雨季及相关事物的回忆,层次分明,一一道来, 过渡承转很自然,有直接抒情的语句“我想念昆明的雨”,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完整。 2.“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 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 盛。”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我们不由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 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结合到一处。 第 18 课 中国石拱桥 作者简介 茅以昇(1896—1989) 桥梁专家、教育家。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主 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钱塘江桥》《中国古桥与新桥》等。有《茅以昇 文集》。 写作背景 茅以昇在谈到本文的写作时说:“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 座桥,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 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 曾为祖国赢得荣誉。”从中可看出他写作本文的意图——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主题概括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 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 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写作特点 1.本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点加以介绍和说明。 同时,在举例说明赵州桥、卢沟桥时,紧紧抓住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介绍赵州桥时,抓 住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结构特点来写。介绍卢沟桥时,则抓 住全桥由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的结构特点来说明。把石拱桥的两个大结构类型(独拱 和联拱)介绍得十分清楚。 2.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上。在运用词语上,如在第 1 段中,分 别用了“桥”“拱桥”和“石拱桥”这样三个不同的词语。“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用 “桥”表明在古代神话中彩虹被当成一种由人间通向天上的建筑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 作虹。”这里用“拱桥”准确地抓住了拱桥和虹在形象上的共同特征。同时,用生动的比喻既 写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又便于对石拱桥在建筑上的特点给予 形象的说明。 第 19 课 苏州园林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8 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 之》。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 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 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对收集到的照 片不太满意。好在叶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最后,他参考陈从周教授 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 195 幅精美的照片,写了这篇序文。 主题概括 本文先说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先用了四个“讲究”来概括说明,再分别从布局、景物的 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窗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 喜爱之情。 写作特点 1.文章语言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 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 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2.本文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全面生动地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如 作比较说明方法的使用,在介绍布局的时候,作者把苏州园林跟宫殿和一般住房作比较, 这样,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特点就更加鲜明了。又如打比方说明方法的使用,作者把整 个苏州园林比作一幅完美的图画,将苏州园林的美变得生动形象。 第 20 课 蝉 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 法国昆虫学家。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 活情况。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 1879—1907 年间将研究所 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以及关于物理学和化学 方面的论著。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 1956 年版)。王大文译。有删改。《蝉》是 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上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 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主题概括 本文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地记录了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体现了对待科学 的严谨态度和热爱自

doc文档 专题06 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与文章探究(二)(后三单元)-2021年中考语文诵读手册之文学常识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1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奥特蛋凹凸兽2022-05-2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