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中考语文诵读手册之名著阅读 专题 11 《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安徽全椒人。 18 岁考取秀才, 23 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 33 岁家迁南京,生活贫 困。36 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54 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因家有 “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 小说《儒林外史》。 创作背景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政治、经 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 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 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 《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 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主要内容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 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对“功名富贵”的 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 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 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 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主要人物 典型 人物 主要经历 科举考试热衷至痴狂,可惜人到花甲却连个秀才都没中。后有几 周进 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 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 腐儒的典型 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 范进 举,以至于欢喜得发了疯。中举前处境悲惨,受尽凌辱;中举后 衣食无忧,飞黄腾达。 贪官污吏 的典型 汤奉 王惠 马静 八股迷的典型 鲁编修 王冕 正面的知识 高要县知县,为显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延各项法令严加执行。 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南昌太守,上任伊始不同治安,不同民生,不同案件冤情,而是 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特产,让大家钱财归公。 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 犯的事业”。他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是“生员”的白丁。 他已达到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最 后在京城清苦得混不下去而“告假返舍”。 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学问无不精通;安于贫贱,以卖画为 生,不与权贵相交。 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 分子典型 杜少卿 一个奇人”; 慷慨好施,仗义疏财;轻视礼教,反对纳妾,具有初 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敢于怀疑权威,对经典学说提出质疑。 艺术特色 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表现在笔法的客观、真实上。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叙事方 法,他宁愿退居幕后,对作品中的人物只作旁观式的笔录,通过精确的白描,不加任何渲 染。话本小说中那些“但见”“原来”“看官听说”之类表示作者观点的评价性文字消失了,人物 的可笑、可悲、可叹之处全由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来表现,全篇“无一贬词,而情伪毕 露”。 其次,《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表现在它的讽刺手法的多样性。在冷静犀利的笔调 之外,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讽刺手法,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富有讽刺性的场面。这些手法主 要有夸张、对比、戏拟、互文。 周进撞号板,哭出鲜血;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不肯瞑目 等,都可算是夸张的典型,这些事情可能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事实,但却是“会有的实情”。 这些夸张的典型事例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具有深刻的悲剧内涵。 2.《儒林外史》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富于形象性。 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相尽现”。文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 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3.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 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这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 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线索,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 社会生活的目的。 全书主题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 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 作威作福。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 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专题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 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 事,讲给大家听。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故事梗概示例: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 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 60 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没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 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 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 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 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 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 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 一活现纸上”(清闲斋老人语),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 读有关情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 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 示例: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其讽刺艺术也一向为人称道。在刻画人物时,作 者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使读者一读就能洞彻其灵魂。《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具有鲜 明批判色彩的讽刺小说,吴敬梓通过典型的、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成熟的讽刺手 法,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辛辣地讽刺了当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与虚伪。 专题三: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串全书的核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 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如何?又会有哪些故事?选择书中的一个人 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 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示例: 范进后来中了进士,受周进举荐,做了山东学道。回京之后,皇帝念其有功,又知他文章写 得好,就钦点为翰林院编修,参与编撰史书的工作。范进叩首谢恩,就到翰林院就职了。 可那范进平日只读四书五经,写文章只会写一成不变的八股文,那编撰史书的活儿,他哪 里能干得出来?过了一段时间,翰林院的同僚们就知道了他的底细,私下里都说他是一个五 谷不分、四体不勤、只会做八股文的草包而已。 这天,编修们聚在一起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编史上。一个编修力主欧阳修的主张,认 为编撰史书要文字精简,务去陈言。这范进听着就疑惑了,欧阳修这名字听着熟悉,可怎么也 想不起来是谁。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旁边的一位编修:“请问兄台,这欧阳修大人是哪科进 士?我怎么没见过他?”一言既出,周围一片寂静,那位编修斜着眼看了看范进,不冷不热地 说:“范大人,这欧阳大人可不是本朝人,乃是宋朝人。”范进听罢此言,不禁老脸羞得通红,只好 拱了拱手,讪讪地说一声:“见笑,见笑!”灰溜溜地走了。

doc文档 专题11 《儒林外史》(九年级下册)-2021年中考语文诵读手册之名著阅读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江畔南风起2022-04-1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