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对话类非选择题 情景对话类的核心理念是考核家国情怀,即历史教育注重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新 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更进一步聚焦为“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 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 意义”等 情景对话核心设计: 一、围绕国家“疆域”时空观念中的情感认同设计情节。疆域是国家的必要构成条件,疆域认同是国家认同 的重要前提。疆域认同是国家疆域与情感认同倾向的耦合体,它既是对国家领土的现实性感知,更内含对 “乡土”“故土”的情感性依恋。历史初始时期民族发源地的核心地域,根本上构成了国家疆域认同的基底,国 家疆域认同正是在如此不断迁延的历史时空观念中得到持续性构建与强化。 二、围绕国家“民族认同”的历史理解设计情节。民族认同是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及其民族身份的确 认,是某种层次的亲属与血缘情感的延伸。此种情感既是内生性的,同时又伴随民族发展而具有可塑性。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统一中国的作出重大历史贡献。 三、围绕国家“文化认同”的历史阐释设计情节。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心理与思想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与 国家向心力的精神之源。文化认同基于并超越民族认同,是对各民族的传统记忆、象征符号等文化基因的 共享与凝练。 四、围绕国家“政治认同”的设计情节。政治认同是对国家基本制度、发展道路及政府合法性的认可与支持。 国家政权的建立与维持,一定程度上与其所对应的社会、历史、文化形成内在契合,尤其体现于对历史条 件的适应。 1.(山东省 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19)(15 分)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 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 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17 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 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 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8 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 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 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 体。19 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 之一。1606 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 年 9 月 23 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 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 17 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 世 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 18 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 17 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 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 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思路分析】 目标分析 情节设计 对话主题要紧扣 ①17 世纪英国重大政治经济事件 17 世纪英国当时 政治大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荷兰乔森三世入主英国、《权利法 政治或经济领域 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形成 的重大事件; 经济大事件: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颁布《航海条例》 即对政治制度的 ② 角色分配:各色人等 认同和对经济发 ③ 谈论内容: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 展的认同 品行举止 【参考答案】 (1)17 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 剧本一:主题:新时代来临 地点:伦敦街头某咖啡馆 时间:1689 年 约翰:你说光荣革命后,我们新教徒会被排挤吗会? 乔森:不能,我们的威廉玛丽,也是新教徒,他们与我们同是上帝的儿女,我们追求的自由,是他们 执政的理念。 约翰:辉格党与托利党政念不合,对《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危险吗 乔森:两党根本利益相同,政念不合只是执政方式不同。 约翰:那国王与议会谁控制政权尼 乔森:议会是权力中心,国王统而不治。 约翰:那我们都进入了新时代,经济来源? 乔森:新航路开辟为帝国准备了资金积累,国王又大力发展商业,积极开辟海外市场 约翰:那不危险吗 乔森:荷兰确实是个强有力的对手,但是《海海条例》颁布,限制了荷兰,对我有利 此时咖啡馆里的人们仔细的听着,人们渐渐明白了,也看到了帝国的未来。 1.“炉边谈话”是罗斯福通过广播的形式向美国民众进行政策解读、宣传乃至社会动员的演讲方式。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贯穿罗斯福新政始终的炉边谈话表(部分节选) ——摘编自李庚《罗斯福新政与关国千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一一以炉边谈话为线索》 (1)编写一幕当时美国民众议论罗斯福新政炉边谈话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 扣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罗斯福炉边谈话名称及主题的变化,说明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打工潮"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到 1980 年代,潘海工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有了极强地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全国劳动力市 场开始形成,中西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向沿海城市转移。 1992 年以后中国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就有大约 4000 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和城市去打工,此 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后,随着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员回到家乡工作创业。与此同时,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劳工"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摘编自《百度文库》 (1)编写一幕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打工人物的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 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图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打工人员流动的变化,说明"打工潮"的变化是一部"经济史"。 3.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被视为中世纪欧洲向近代转型的两大动力,对欧美以及整个世界都影响深远。阅 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灵魂称义不因为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 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罗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财产、 金钱、生命等事务应由政府处理,皇权应该名副其实。 ——马丁·路德 材料二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是他被上帝预定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加尔文派的改革自始至 终就一直和政治力量紧密结合。更确切地说,加尔文推行宗教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他与日内瓦政府争夺权 力的过程。最终他把日内瓦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但教权高于政权的城市神权共和国。 (1)编写一幕发生在 16~17 世纪欧洲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欧洲宗教 改革的内容;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说明宗教改革是欧洲向近代转型的两大动力之一。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尼岛位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从 19 世纪初就是著名的景点。1870 年~1880 年代,投资 商修建了从纽约通往海滨的铁路,兴建了观光游览的各种建筑。但其真正崛起是在 1890 年代,成为全美国 最著名、最流行的一个都市旅游胜地。1903 年,最引人入胜的“月神公园”开放和神奇历险——日本花园、 越南运河、中国剧院。……对于中产阶级来说,科尼岛是一个粗俗下贱的去处。一位游客在 1915 年这样写 道,“如果这些可怕的简陋小屋、低级住所和破败住房也可以称作酒店的话,其他东西便可以从地球上消失 了。”但对构成大多数游客的工人移民来说,这里却是一个神奇刺激、远离尘世的地方。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尼岛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成为全美国最著名最流行的旅游胜地的历史条件。 (2)编写一幕发生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科尼岛的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 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5.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过程中,罗马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马法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法。梅因曾把人类法律文明演进史概括为“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 动”,亦即个人逐步摆脱血缘家族等群体关系的束缚而确立自身法律主体地位的过程。 继希腊之后,罗马建立了共和宪政制度。较之希腊宪政,罗马宪政在规模上一度覆盖了意大利全境及 其海外征服地区,超越了城邦宪政的狭小空间。在结构上更加重视各权力要素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在制度 细节上更加切实有效,呈现出“实用科学与技术远比理论科学发达”的特点。在法律制度建设上成就尤为突 出,法治色彩更为浓厚。其中关于公法和私法的明确划分及其发达的私法自治制度,为限制公权力的肆意 扩张发挥了显著作用,即使在走向帝制以后,以个人为本位的罗马私法传统也未被湮没中断,而是为中世 纪的欧洲所继承。如果说希腊宪政以民主的肇始而著称,那么罗马宪政则是以法治的溢觞而见长。 ——据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1)编写一幕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罗马法发展 过程中的重大议提;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权利”与“权力”的互动,说说权利与“权力”互动的历史是一部法制史。 6.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 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 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 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 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 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 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

doc文档 专题06 情景对话类非选择题-备战2021届山东新高考历史之非选择题题型专练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22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柯南君▲2022-10-0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