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2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钱穆在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论述“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 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 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 的一个难点,本专题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广大考生提供帮助。 趋势 时间 秦朝 确立 君权与相权 特点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丞相:协助皇帝全国政 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家天下; 务;太尉:全国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汉朝 三公九卿;内外朝制度 发展 魏晋 三省出现(尚书省:出现于东汉、中书省:三 国时期魏国、门下省:南北朝) 内朝决策,外朝执行 三省轮流掌权,防止权势膨胀 三省六部(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决策审议;三省合作,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 完善 隋唐 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之下设有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 两府三司制(两府:中书门下,负责行政事务; 强化 北宋 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户部司、盐铁司、 度支司的总称,负责财政) 提高行政效率;相互制约与监督,保 证君权独尊 相权渐趋没落,军事、财政从相权中 分离 一省二院制(中书省:处理全国政务,六部至 放缓 元朝 于其下;枢密院:负责军事;宣政院:宗教及 相权反弹,权势加强,威胁皇权 西藏事务) 顶峰和 衰落 明朝 废丞相(为防止丞相权势过重,废除丞相); 相权与君权高度结合,君主专制程度 设内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确立 大大加强;内阁非正式中央机构,依 内阁制度,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自身掌握 靠皇权,内侍性质 “批红权”)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从限制皇权到“跪受笔录”,君权达到 顶峰 知识深化 一、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既相辅相成,又相克相制。宰相既可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提高行政效率 :也可能因权力过 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君主需要宰相来处理政务,但又担心宰相权力过重而危及皇权,于 是宰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二、调整相权的原因 1.防止宰相专权。 2.弥补个人才干不足。 3.提高行政效率。 4.减少决策失误。 三、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3)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4)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暴政,使政治黑暗、腐败。 (2)思想上,对思想文化的严密控制,阻碍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3)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整体上,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西方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基础上 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 3.总体而言:前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四、宋代官僚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到宋代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代政治的基础。 1.完备的首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宋代形成了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 并辅之以搜身、糊名、誊录、锁院等措施,尽可能体现公平竞争和高素质选拔(王安石变法中尤其注重唯 才用人)。 2.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复杂。在“制衡”原则下,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 , 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以“所任之事” 为中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务实色彩。 3.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 4.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士大夫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抱负,通过 经筵、台谏制度,牵制皇权。士大夫在思想上鼓吹无条件的忠君观念,皇帝对臣下的基本人格和尊严也保 留了一份尊重。 五、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 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 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一一皇权。 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在皇帝。 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集团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 4.不再是贵族掌握各级权力,而是将贵族基本上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即使是皇亲国戚,也只有选人官 僚机构才会有权力。 5.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是娟长子继承制,其他所有的官僚都是任命的,不能世 袭,且可以随时调换和罢免。 6.不再是凭借血统家世出掌权力,而是通过选拔来任命官史,选官的权力在原则上归皇帝,具体执行由 官僚机构来办。 7.不再是“亲贵合一”,“家国同构”而是将国事与家事分开。 理解深化 1.下图为从西汉到隋唐中枢机构(主要组成部分)变迁图,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内廷近臣向朝堂执政大臣演化 B.宰相权重促使皇帝改革中枢制 C.宰相权力的分割越来越精细化 D.中朝制与三省制存在历史渊源 【答案】C 【解析】从西汉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迁反映的是内廷近臣向朝堂执政大臣的演化,A 项理解正确。中枢机 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皇帝要加强皇权,而这是由于宰相权重而引发的,B 项理解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魏晋、南北朝都有四省,而隋唐只有三省,未能体现精细化,C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从尚书、中书、 侍中到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现了中朝制与三省制存在一定的渊源,D 项理解正确。 2.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中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可知,表格中的“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中央集权与君主专 制制度的诞生”“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分别对应的是三代至春 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的政治制度,据此可推断,空缺部分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燔诗书而明法令”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故排除 A 项。“多元一体”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特征,故排除 B 项。少数民族建立的部族政权属于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故 D 项错误。 [思维升华] 建立立体时空观,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上述两题均以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 变为切入点,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命题对时空观念的重视,因此,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发展 规律至关重要。对于上述两题,把握以下三条线索是解题的关键: 1.专制主义的强化:三公九卿(秦)→中外朝(汉)→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三省六部(隋 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军机处(清)。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行省制(元)→三司(明)。 3.选官制度的变迁: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 至明清)。 3.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 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微臣”“私臣”逐渐获得实权,这与汉代“中朝”的特点相符, B 项正确。 4.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 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 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三省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刘祎之愤怒的原因是办案人员违背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但是,最终结局是皇帝大怒, 置制度于不顾,将刘祎之处死,说明三省六部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不能违背皇权,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 , A 项正确,C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B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唐朝是三省六部制完备时期。 5.宋初,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 知制诰”)负责起草。这一变化 A.精简了官僚机构 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辅权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初皇帝剥夺了中书省草拟诏令的权力,而中书省的权力掌握在宰相手中,这一变 化自然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选 C 项。A、B、D 三项都不能体现材料所反映的权力变化特点,故均排除。 [思维升华] 把握“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的本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其一是皇权加强、相权受到分割或者削弱;其二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受到限制或者削弱。上述三题 均考查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其中第 3 题,要注意内朝官向外朝官的演化。内廷(中朝)原本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 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当大司马奉命领导尚书时,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 相。尚书原本只是负责掌管宫廷文书的小吏,随着内廷权力的扩大,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尚书也就成了国 家政府的正式官员。这种转化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第 4 题要准确理解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制衡的是丞 相的权力,“分权于下,集权于君”体现了专制的

doc文档 专题02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之析透核心考点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1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时光的模样2022-12-04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