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 2019 年初中科学学业考试目标梳理 科学探究部分 第一篇 科学探究 1.提出科学问题 ① 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并提出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 这里有三层意思:(1)将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科学探究的一项具体要求。 (2)指出了提出问题的途径。 (3)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和实际的问题。 ② 概述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提出问题的途径:从实验设计中寻找问题;从猜想、假设中寻找问题;从原有问题的升华中寻找问题。 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曾提出十种创造性思维发问的方法。 “假”――“假如”的问题,即对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从人、地、事、物的假设发问。 “列”――“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 “ 比 ” ― ― “ 比 较 ” 的 问 题 , 即 说 两 项 或 多 项 资 料 特 征 或 事 物 比 较 其 异 同 。 “ 替 ” ― ―“ 替 代” 的问 题, 即用 其他 的字 词、 事物 、涵 义或 观念 取代 原来 的资 料。 “除”――“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观念。 “可”――“可能”的问题,即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作回顾与前瞻性的了解。 “想”――“想象”的问题,即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 “组”――“组合”的问题,即对提供的资料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意义的资料。 “ 六 ” ― ― “ 六 W” 的 问 题 , 即 利 用 英 文 中 how , who, what, when, why, where, 作 发 问 。 “类”――“类推”的问题,即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人物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 提问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判断性提问,其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提问。二是 叙述性提问,其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要求回答内容。三是述理性提问,其形式是“为什么”,要求说出“所以然” 。 四是发散性提问,其形式是“如果……那么……”,“除此之外……”等。 ③ 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在科学探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2.提出猜想和假设 ① 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从探究的问题中提出猜想;根据生活经验建立假设;从实验设计中寻找主要变量,建立假说。 ② 通过思考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 按日常经验或事实进行猜想。其操作程序是:针对问题——运用已有的经验——提出猜想与假设。 运用直觉进行猜想。其操作程序是:针对问题——凭直觉去感受——提出猜想与假设。其已有的经验是 指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日常生活实例、实验现象等。 运用物理学思维过程进行猜想。这一程序进行猜想方法是:针对提出的问题——搜寻事实——归纳分析 ——形成猜想与假设。 运用逆反原理进行猜想。这一程序进行猜想方法是:针对提出的问题——回忆相反问题的结论——对相 反问题的结论进行相反的思考——提出猜想与假设。 运用“类比法”进行猜想。即:针对提出的问题——回忆或探讨相似问题的结论——将这些结论与新问题 进行类比——提出猜想与假设。 ③ 对探究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测,虽然假设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但就其内容而言又必须符合已有的客观事 实,提出的假设必须是有充分理由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要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必须经受科学实践的检 验和求证。有些学生能提出多种假设,也能说明理由,但是这些假设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即不利于问题 的解决.有些假设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不能用逻辑或实验来检验的,不符合可检验的性质。科学实践对猜想与 假设既有肯定作用,也有否定作用,即证实与证伪.证实和证伪正是科学实践双重作用两个不同侧面的体现 . 猜想与假设的检验过程是证实和证伪的对立统一.因此在分辨不同猜想的优劣时,依据的就是学生运用知识 的正确性、推理论证的合理性、检验的可操作性等指标。评价学生假设能力的要素为:提出与问题相关假设 的个数;说出假设合理的理由;假设的质量以及假设的可检验性。 ④ 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意义。 根据已知的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因为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① 针对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确定相关实验原理,列出探究实验所使用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等,设计 相关实验方案,画出相关装置图。 ② 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问题中的各种变量进行确认与分类,应用控制变量方法来设计实 验。 ③ 将变量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现象和方法(行为),说明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个变量,说明需要 “做什么”和“怎么做”。 ④ 理解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不能盲目进行,应该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以及所需要的材料、 仪器和技术等,并拟定相应的计划,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 计划和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角度地探究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实验方案要简洁明了,设计实验的一 般思路是:①控制变量法,②设置对照实验。其中对照实验是指在整个实验中,除研究的因素外,其他条件 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同(单一变量),而且其他条件应满足实验的正常进行。通过设置对照实验,观察被研 究因素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来说明检验结果与被研究因素的关系。 4.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 说明事物具有可辨识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来收集有关信息及证据。 ② 能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刻度尺、量筒、天平、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等)进行安全操作。 会阅读简单仪器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具有安全操作意识。 ③ 依据某一属性(或规则)进行有计划的观察;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进行一系列比较和测量;能针对变量的 性质,采取合适的测量策略。 实验目的是为了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检验结果可能被证实,如果最初的假设遭到否定,则须修订或做出新的 假设,然后继续检验,直至新的假设通过所有实验验证为止。 ④ 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能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尊重实验事实并能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⑤ 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索的作用。 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 5.解释、检验与评价 ① 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所得出的结论要完整,要体现出控制变量的思想。若变量较多,可用“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概括。 ② 区别与预测结果不一样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③ 对探究过程和证据获得方式、方法、过程作出合适评价,能说明反常结果和证据的不可靠,或解释证据是 否充分支持结论。 ④ 对观察和测量的精确性作出评价,能提出增加证据可靠性或获得进一步证据的相关探究的具体改进建议。 ⑤ 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要仔细分析题中所给信息,找出实验中不足、失败的原因或导致误差的可能。具体的情况有:若是物理实验 则应检查:①有无控制变量②有无进行多次实验减少误差或排除偶然性。若是生物实验则应检查:①有无对 照实验②所选实验生物是否相同③用于实验的生物数量是否太少等几个方面去考虑。若是化学实验则应检查: ①实验原理是否可行②原料的利用率 ③实验方案是否简单方便④有无环境污染(有无尾气处理、如一氧化碳 要点燃,二氧化硫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等) 6.表达与交流 ① 对所提出的问题、研究的内容、观察到的事物作出有条理的、科学性的概述。 ② 运用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公式等解释并概括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③ 理解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在考试时最终是要通过完美的问答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正确选择科学专业术语,提高文字叙述的完整 性、条理性和简洁性,是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的保障。在组织语言时应注意:①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 述,往往要分段叙述,并加以编号。②试管(烧杯、培养皿等)编上序号,如甲、乙、A、B、1、2 ③ 叙述 时要用规范的术语。如盖玻片不能说成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能说一样多的,振动不能说晃动,生长发育状 况相同不能说成差不多等。 宁波市 2019 年初中科学学业考试目标梳理生物部分 第二篇 生命科学 主题 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 ① 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不同生物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同,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除病毒外, 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现象由简单到复杂,包含多个层次。 ② 能进行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生命过程,是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 ③ 有应激性:通过对刺激作出反应,达到适应环境,并通过自我调控,维持自身的稳态性。 ④ 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生物个体从小长大,发育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然后进行生殖,产生后代。 ⑤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能生殖与自己相似的后代,但总有差异,从而使生物不断进化。 ⑥ 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 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 ⑦ 具有稳态性:能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 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 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 ② 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质内有液泡。多细胞真 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 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 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 活。 (2)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细胞都有细胞壁。低等植物没 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3)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 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2、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 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 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放大倍数较小,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大.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 微小生物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应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酵母菌、大肠杆菌这样肉眼无法看清的生物体 中的微细结构需要显微镜;而像蜗牛这样个体

doc文档 宁波市2019年初中科学学业考试目标梳理科学探究及生物部分

教育频道 > 初中 > 科学 > 文档预览
31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别再提起2022-08-20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