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33 论述文本阅读第一课 论述类文本阅读从文本题材看,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选文涉及经济、艺术、美学、历史等诸多领 域,且都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化内涵深厚。从命题形式看,本大题一般设置 3 个小题,题型均为 单项选择题,选择错误项或正确项。试题所涉文本内容从局部到整体,试题难度随题序逐 步增加。从考查内容看,重点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等考点。要想拿下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选择题,必须在 “读”与“比”两 个环节上下功夫。对于“读”,不少考生视为畏途。论述类文本固然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逻辑性,这是考 生认为难读的地方,但其实它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只要循着论证三要素去读,去圈点,最后形成全 文的结构导图,这个“拦路虎”就会变成“见面礼”。“读”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比对”的功夫了。两相 对照,细心比对,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那么这三道题就可以轻松搞定了。记住:练好“读”“比”二字功。 [考向一] 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 一、题型解读 1.题干表示明确 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质上是全面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 理解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 2.选项设置灵活 侧重考查理论的前提 侧重考查论证的角度 侧重考查论证的思路 (结构) 侧重考查论证方法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2.A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 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2.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 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2.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 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2.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侧重考查论点与论据 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2.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的关系 特别提示 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1.“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2.“立论的前提”就是指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后面有关 论点的相关论证不能成立,没有意义。主要指文本写作背 景、原因等,为论点的提出和论述提供理由。 二、解题技巧 1.增强整体阅读意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就是能够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种题型就是针对 这一本质来考的。因此,它比往常任何时候更需要整体阅读。考生先要把文本整体阅读一两遍,弄清楚文 章的观点是什么、段落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的重点概念有哪些、哪些是事实性知识、用了哪些论据、文章 是如何论证的。当然,这种整体阅读也是有路径可循的,只要边读边画,把段的中心句、结论句、段落间 的过渡句及文眼句等重要句子勾画出来,稍加概括、思考,全文的论点、论证思路及主要论据和论证方法 也就大体出来了。这是答该题最重要的前提。 2.双向阅读,把握关键。“双向阅读”指的是既要阅读选项,理解选项意思,又要阅读选项涉及的文本 内容,重点在后者。后者的阅读要做到关联处“瞻前顾后”,细节处仔细咀嚼。在句子关联处“瞻前顾后”,明 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关系,进而明确句子层次,最后明白作者的说理思路。在细节处仔细咀嚼, 就是在重要句子的含意、长句子的结构、文中事实论据的完整意思及其论证的观点等细节处进行咀嚼、揣 摩,这些细节部位关乎对选项的正确判断,不可忽视。 3.找出选项敏感点(设误点),找到判断的方向。 既然是对文本论证的专项考查,那么考查点就放在了 论证的分析上,其敏感点(设误点)不外乎三点:论点、论证与论据。具体说来,要抓住选项的几处敏感点: (1)论证的论点(重点),尤其是论据要证明的观点是否准确;(2)论证的思路与层次(既有全文的论证思路,又 有段内的论证层次和角度);(3)论证方法的使用,如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和因果论证法 等,要判断它们是否在论证中使用到了。 G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 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 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 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 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比 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 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 “对 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 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 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 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 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 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 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 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 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 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在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上,如果人类没有绝对控制权,就无法确保其安全可靠。 B.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在认知能力上还远不如人类,因为人类智能有自身优势。 C.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步伐是难以阻止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人类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解析】 原文是“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这只是一种假设,且只 要人类建立安全控制制度,还是能控制住人工智能的,也不是“无法抗衡”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强调人类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持积极态度。 D.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分析对策,最后强调人工智能安全问题需发挥外部进路作用。 【解析】 文章前面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谈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但第四自然段“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也是在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里表述 不够全面准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应该会有解决的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解析】 强加因果关系,并不是科学研究有禁区直接导致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考向二] 选择题选项的精读与推断 综观全国卷三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 36 个选项,其设项方式可分三个类型:信息转述、分析论证、判断 推理。 1.信息转述 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落实《考纲》中的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 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转述,要求考生对这种转述的正误做出判断。进行转述时,命题者从以下几个角 度设置了选项。 (1)压缩概括 所谓压缩概括,就是对原文的有些内容,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进行压缩概括, 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比如: 例 1  【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Ⅰ】1.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对应原文: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 仍没有终结。 【解析】 选项对原文内容进行了压缩。命题者提取了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关键信息,进行了重新组合, 构成选项,表达的意思是与原文相符合的。 (2)混淆关系 混淆关系,是指选项在转述原文内容信息时,故意把原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弄错,比如,原文句间关 系是顺承,选项说成目的;原文是并列,选项为因果;原文为未然,选项为已然;原文为主宾关系,选项 却主宾颠倒等等。需要考生细心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比如: 例 2 【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Ⅱ】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 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对应原文: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 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 低。 【解析】 强加因果。“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与“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 接的因果关系。“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 字化记忆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 (3)信息遗漏或添加 信息遗漏或添加,是指选项在转述原文内容时,故意遗漏一些关键信息,比如遗漏一些条件,导致结 果不能成立;或故意添加一些信息,依据上下文语境分析,这些添加的信息也不能成立。

doc文档 考点33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课-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23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蚂蚁绊大象〃2022-01-02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