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9 评价类主观题 1.(2016 年全国 1 卷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 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 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 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 节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7 分) 【答案】(2)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 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 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2.(2016 年全国 1 卷 48)[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 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 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 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 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 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 分) 【答案】(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3.(2015 年全国 2 卷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 迅速壮 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 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 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 12 年里,许多社会 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 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 1883 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 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提供 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 评析。(9 分) 【答案】(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 保障体系。(4 分)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缓解了社会矛盾。(5 分) 4.(2014 年大纲卷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 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 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 呢被赋予一种成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 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应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 材料二 1906 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 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 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彪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中 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 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法国自 18 世 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 非:革命必得之果”。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14 分) 【答案】(2)评价:否定;肯定。 否定的理由: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动荡。 肯定的理由: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一定 带来破坏。(14 分) 5.(2014 年新课标 2 卷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 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 遂于 1895 年至 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 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 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 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 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 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 月 4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职, 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 分) 【答案】(2)(7 分)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 ; 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6.(2013 年新课标全国 2 卷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找态度.1919 年,英国科学家爱丁倾 时日全食的观侧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直动.份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 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甘拟遨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 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蚤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 1917 年到 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 版译著 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囚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丈化与西方丈化问越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 以道德丈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田国后写 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推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 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线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 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 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自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 愈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他的精神来加保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 以评析。(17 分) 【答案】(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显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 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 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7.(2012 年全国 1 卷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 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 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 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 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 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 年) 同心合力,不分轸城,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 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 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 分) 【答案】(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 性。 8.(2011 年全国 1 卷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 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 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 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 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 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 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 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 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 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 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

doc文档 【十年分类】专题09 评价类主观题-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哆啦不做梦2023-01-1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