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届高考小说多次出现“物象”题增分性专练 考点: 1. 田洪波《喀秋莎》 2.阿来《狩猎(节选)》 3. 薛培政《突围》 4. 凯歌《书匠杨岳黄》 5. 池莉《霍乱之乱》 【考点研究】 一、小说中“物象”的内容与作用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 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 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5.暗示作用 解题思路: 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串起文章的线索,为下文……作铺垫,与……构成对 比, (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3.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具有象征意义; 4.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 二、小说多次出现“物象” 内容上一般是一致的,也存在不同;作用上,起线索作用。 二项对立模式: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 二元对立最经典的例子,是理性与感性的二分,而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一向比感性获得更高的评价 。 另一个例子,是存在与缺少的二分,同样地,前者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后者。这些 "高等理念"的 相似性,例如前述的理性、存在,和很多其他的如男性与女性对立 )、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对立,被视 为一种称为逻辑中心主义的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常见题型 1.小说中多次写到 XX,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先后多次提到 XX,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自身作用 + 环境作用 + 人物作用 + 情节结构作用 + 主题作用 + 艺术手法作用 (“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考题对接】 一、田洪波《喀秋莎》 喀秋莎 田洪波 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声开始零星起来。渐渐地,硝烟也一丝丝散去,意味着酷烈的 战斗进入一个休整的间隙,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十余个尚是娃娃脸的士兵全身心放松下来,逐渐恢 复他们本真的一面,开始嬉闹起来。连长安德烈无声地笑笑。看到这样的场面他很欣慰,毕竟在德军猛 烈的炮火中他们毫发未损。这是一支多数由青年人组成的步兵加强连,他们刚刚在与德军的交火中占了 上风。 时间真快啊!安德烈闭目想着心事。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领着这群孩子与德军奋战。当初,他们 的父母信任地把孩子们领到他面前时,他还是有一丝担心的。可是,经过炮火的洗礼,安德烈现在觉得 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战士了。 士兵们轻声哼起了歌,安德烈依然淡淡笑着。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 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安德烈把身体往壕沟的深处偎了一 下,摸出宽宽的烟叶卷了支烟叼在嘴上。喀秋莎,正义的喀秋莎,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神圣的三个字了。 “嘘,你们听!”突然有人把手指压在了唇上,示意大家注意德军那边传出的声响。 安德烈急忙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大家都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德军的风吹草动。大家的笑容 开始收紧了。“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见鬼,居然有人在唱《喀秋莎》!是德国人在唱吗?他们也喜欢《喀秋莎》?怎么会呢?那是我们 苏联人民的歌曲啊!安德烈惊诧地瞪大了眼睛。他感觉周身的热血在沸腾。该死的德国佬,不许你们玷 污神圣的喀秋莎! 大家都听得真切,都把目光转向安德烈。安德烈分明听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骨节都在炸响,他一 脸凛然地拿起了望远镜。果然,他看到几个德军士兵正围在一架留声机前,有滋有味地跟着哼唱。让安 德烈万分气愤的是,他们居然那样陶醉,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战场上。 安德烈觉得这是不能熟视无睹的,他甚至认为,这全然就是德军在向他们挑衅!是的,他们拥有先 进于己方数倍的武器,他们人数占优,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不可以唱我们国家的歌曲 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蔑视我们!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共戴天的敌人可以随便地抱吗?可以肆意地喜欢吗 那无异于剜我们的心头肉! “准备战斗!”安德烈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听上去很决然。 可是副连长瓦西里用手压住了他的枪身,事实上瓦西里一直在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现在他不能 不挺身而出了。瓦西里缓和着语气说:“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这仗不能打!力量太悬殊了,刚才的胜利 并不能说明什么。作为一连之长,你不能意气用事!” 安德烈冷笑:“情况特殊,不请示也没错!就算我答应,那你问问孩子们答不答应!”安德烈等到的 是青年人的一致响应,他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将子弹推进枪膛。瓦西里还想再说什么,安德烈 已经大手一挥,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随着一声号令,密集的子弹就雨点一样向德军阵地射去。 战斗又开始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也更惨烈,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安德烈杀红了眼, 带领几个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占领了德军刚刚还逍遥自在听歌的阵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一些树木还在燃烧。在一条战壕里,安德烈看见那架留声机还在转动,《喀秋 莎》的旋律还在飘扬。他走上前用手搬开了唱针,拿起唱片。 阵地上死一般寂静。 瓦西里悄悄站在安德烈身后,沙哑着嗓子轻声说:“孩子们……都牺牲了!” 他看见安德烈身体摇晃 了一下,然后那个庞大的身躯慢慢跪了下去,最后匍匐在地,哭成颤动的一团。 (有删改) 1.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4 分)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激烈的交战之后短暂的平静,年轻的战士们也恢复了本真的一面,这为 后文哼唱歌曲、听到歌曲作了铺垫。 B.德苏两军力量悬殊,然而处于劣势的苏军两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说明《喀秋莎》的歌曲在战 斗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C.小说善于使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 物形象,既有群体形象,也有个体形象。 D.文中用“娃娃脸”“本真”“嬉闹”“孩子”等词语来形容这群年轻的士兵,字里行间饱含对这些保家卫 国的靑年战士们的喜爱之情。 3.文章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一、田洪波《喀秋莎》【答案】 1.① 结构方面: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喀秋莎是苏联战士心中正义和神圣的 化身,德军的哼唱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愤怒,进而引发又一次的战斗,到最后年轻的战士们全部牺牲, 连长捧着唱片失声痛哭。 ② 人物方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当心中正义和神圣的象征被德军玷污,年轻的战士们挺身而出,甚至 不惜为之献出生命,凸显了战士们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 ③ 主题方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喀秋莎》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借美妙的歌声控诉 战争的罪恶,表达战士们对美好爱情、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喀秋莎》的歌声在文中多次出现,多次出现的东西一般是小说强调的内容或者是小说的线 索,《喀秋莎》的歌声就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我们要考虑到小说反复提到 的东西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有什么作用,如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喀秋莎》的歌声 也有这样的作用。小说中,本来已经取得短暂的胜利,但可以暂停战斗的战士听到德军哼唱《喀秋 莎》后,觉得心中正义和神圣的化身被玷污了,便不顾一切又一次发起了战斗,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 代价,这凸显了年轻战士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同时《喀秋莎》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也形 成鲜明对比,对罪恶的战争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2.B【解析】文中第一次战斗中没有提及《喀秋莎》的影响。 3.① 这是特写,以慢镜头的方式展示了安德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下去 的过程;特写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② 表现了安德烈极度矛盾的心理,他的痛苦是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还是因为战友的牺牲,或许两者 兼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③ 结尾有艺术感染力,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同时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赏析重要句子的艺术效果,要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从字面意思看,这个句子展现了安德 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下去的过程。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时,应 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从结构上看,尾句一般起到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 作用。从内容上看,要看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艺术效果上看,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 析,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也可以从行文技法的 角度分析,如设悬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小中见大、升华深化、象征寓意、留下想 象空间等。这个句子采用了特写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让我们对安德烈的痛苦原因进行想 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阿来《狩猎(节选)》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 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 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 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 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 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 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 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 静的样子:

doc文档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说多次出现“物象”题增分性专练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5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青山常有雾2023-02-0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