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二) 九、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一)比喻: 分类: 1.明喻: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 2.暗喻:是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 3.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像”“是”“如”“比如”“比作”等词语。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还可以使深刻 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二)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手法。 判断依据:把物当作人来写。只要描写或叙述的事物中包含只有人才能做出的事,就 是拟人。 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增强了语 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排比: 判断依据: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字词或句式,即可判断为排比。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常用于抒情,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对比: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对照。 判断依据:叙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将两个事物相对着记叙,常有关键 词“比”“好”“多”等表示对比的词。 作用:通过对照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鲜明突出。 (五)夸张: 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判断依据:只要含有夸大现实的词就可以判断为夸张,一般会体现在数字、动作等词 语中。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加强表达效果。 (六)反复: 故意的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判断依据:某个词或某个句式重复出现。 作用: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富有感染力。 (七)对偶: 对偶(对仗):把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 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判断依据:整齐匀称、词性相对、节奏感强的句子即为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音调和谐,相互映衬,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八)设问: 采用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判断依据:有问有答是设问;有问无答,但是答案已经在句子中的是反问。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突出内容,引发思考、加强理解。 (九)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十)反语: 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讽刺嘲弄的。 判断依据:判断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语意表示赞扬,但违背事实的赞扬即为反 语。 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十一)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他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 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替代,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借代。 作用: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或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 想。 (十二)引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作用: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伦理、增强表现力。 十、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1、伏笔 特点: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 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 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2、铺垫 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 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借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 3、前后照应 特点: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 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托物言志 (象征) 特点: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 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衬托(正衬、反衬) 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 做陪衬,叫反衬。 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 思想、感情等。 6、对比 特点: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 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 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作用:突出表现事物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 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7、烘托渲染 特点: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 作用: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8、抑扬 (1)、欲扬先抑 特点: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作用: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欲抑先扬 特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却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 作用: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 大悟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设置悬念 特点:设置疑团,不做解答。 作用: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 10、以小见大 特点: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主题。 作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十一、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方式及作用 (一)、根据描写内容分类。 1.人物描写及作用 (1)、动作描写(典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称行动描写,是对人 物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2)、神态描写(典型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外貌(肖像)描写(典型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 打扮以及仪态等。 (3)、心理描写(典型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 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4)、语言描写(典型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 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 展;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及作用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 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根据描写角度划分。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 体的感受。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docx文档 专题08 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二)-【口袋书】2022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s开2022-02-2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