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媒体、网络问题 媒体问题也是最近几年来非常热点的一个问题。其成为热点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媒 体从原来的过于管控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乱象。博眼球的假新闻,受贿 买新闻,记者勒索企业,不负责任的转发新闻等频频出现。在很多事件被曝光后,让人们 对记者的职业操守产生了深深的焦虑。网络媒体的出现,个人博客、个人微博和微信平台 的出现,让原来话语权只有报纸、电视台和电台拥有的状况被打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 为一个媒体,都可以发布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网民的人肉搜索行为和广泛曝 光个人隐私行为。这样的行为有好的,比如表哥事件;也有不好的,比如曝光个人隐私, 侵犯基本人权等。还有一些社会性事件中,网民的集体意见,影响了司法的审判等。所以, 媒体问题是学生们需要深入去思考的一个方面。 下面笔者还是通过一些面试真题的解析,让学生来认识一下我们如何来定位和看待媒 体。 [真题举例 20]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你怎么看? [分析] 这句话其实正好说明了,新闻性的问题。什么是新闻?新闻要有一定的特殊性,或者 称之为奇。只有特别的内容,特别的事件,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才有爆炸性的效果。这 是普遍新闻界认可的一个基本准则。 一般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表示认同。但是为什么认同往往说不到点子上。 另外就在于看待这句话还不够辩证。其实这句话,还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可推敲的地方在于,是不是新闻只要追求“奇”呢?只要博取眼球呢?显然如果思考到 这个层面,还可以带来一定的质疑。联系当下社会中,网络媒体上很多发布出来的新闻, 为了博取眼球不守底线,媚俗恶俗的行为,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新闻媒体是一个公众平台, 还需要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对于一些消息,“奇”可以支撑其为新闻。但是对于挑战公 众道德底线的、社会道德底线的行为,即便很“奇”,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还要出于公德和 良知,把握好尺度。比如一些网络红人,穿着暴露以吸引眼球,部分媒体没有站在一个正 确的立场予以批判,相反还推波助澜,唯恐吸引不到眼球。这样的行为就过了,就违背了 媒体公共性的原则。 一般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题目时还缺乏一点思考的深度。如果能够深入去质疑一下,那 么可能不仅会彰显你知识的全面性,还能体现你的质疑精神来。而质疑精神是学术研究中 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元素,能够得到更高的评价。 [真题举例 21] 你如何看到新闻报道和事件真实性的问题? [分析] 这是 2014 年复旦大学面试真题。提问产生的背景是,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的是复旦大 学新闻传播大类中的新闻学专业。在被面试官问为什么要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学生提到 了《饥饿的苏丹》这一组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照片。学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 对新闻人职业道德和感性情感的看法。然后被教授追问了对于新闻照片想表达的内容和真 实表达内容的不一致的看法和思考,还被迫问了如上的面试问题。 无疑,这是针对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一道非常专业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道有深度的 好题,值得我们来思考和分析。 在新闻学领域中,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一直是每个新闻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 请允许我这样一个外行提出一个问题,新闻报道真的都是真实吗?在我看来,牵涉了人们 的主观态度的行为,且不存在反复可以验证或者验伪的行为,都不能堂而皇之冠以真实的 名义。人们没有办法完全剥离自己的主观价值观,没有办法完全剥离自己曾经的人生经历, 没有办法完全剥离自己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更何况,我们只是在万千世界的单一向度 之中,我们未见的事情,不代表其未发生。而事物之间的关联,是普遍的。我们所见,便 也不能直接定义为“真实”。 我们记录下一个碎片,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信息,是为了给后来的人们提供一则史 料。每个碎片里面,已经带有了我们的价值观和立场。某种程度上,无需去掩盖这种立场, 进而标榜自己的纯粹。新闻无疑是有立场的.是难以消解的。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个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当信息以文 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凝固下来的时候,就是提供给人们无穷想象的时候,因为这个碎片只是 整个故事中的一个环节,其前因和后果,可以提供人们无穷的想象。好的新闻报道或照片, 莫不以尽可能减少错愕的联想,或者引发人们有方向的联想为目标。 [真题举例 22] 如果你遇到了劫匪,你打算如何用智慧把他们制服?当媒体把你的事迹报道出来后, 会有哪些效应? [分析] 这道题目的前一小问,是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的。笔者带教的很多学生都曾经给出过 很多很好的点子,例如利用手机里面的小软件进行定位,告知父母或者同伴;再如利用大 街上的摄像头,拍摄和记录劫匪的相貌,以便将来可以提供给公安部分侦察等。这些注意 都充分反映了我们的中学生有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紧急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两位同学后来也 成功地被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给予预录取的资格,作为老师,我感到非常的欣慰。我 在这里举这道题的例子,关注的焦点是后一小问。在我带教的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在回答 后一小问的时候,也存在缺少反思、缺少质疑精神的现象。 一般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当媒体报道了以后,可以让更多人学会这样防身方法,可 以有效地保护大家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这样的回答,就显得过于单一了。为什么呢?学 生忘记了,劫匪也会看新闻。所以,新闻报道后,除了有正面的效应外,还可能有反面的 效应,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劫匪知道你的手机可以定位,那么他可能在第一时间要 抢劫的就是你的手机,而且第一时间做的事情就是关闭 GPS,关闭无线网络,关闭一切网 络数据。本来可能劫匪根本没想到这点,现在被媒体报道后,劫匪就想到了。当劫匪知道 你的身体移动的一些行为,是为了让他曝光在摄像头下,劫匪就会选择没有摄像头的地方 进行抢劫,或者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当然,学生也可以深入去思考,在面对这样的问题 时,媒体到底应该报道还是不应该报道。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的。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 极,如同西方文化中的天使和魔鬼。有百好而无一坏的人和事物,可以说因为太完美而不 存在。当我们内心深处就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就会更加客观地去看待很多人和很多事。 不会对别人苛责,这样有社会沟通和交往的基本理性,也不容易受到欺骗和蒙蔽。更重要 的是,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想,这样的世界,可能才是更好的世界吧。 [真题举例 23] ●你如何看待人肉搜索? ●你如何看待网络反腐? [分析] 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把这两道面试真题放在一起讨论。因为这两道题中都牵涉了一 个新媒体——网络。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沟通更加便捷,信息查找更加 方便,娱乐内容更加多元化。无论是早期网络社会中的 BBS、论坛,还是一直存在的门户 网站、博客,进而是当下非常热络的微博、微信,网络由于其根本的与人交往的性质,使 得其无法摆脱媒体平台的特征。在网络平台上出现过很多现象,如谣言、虚假问题,这些 都是不好的;但也有很多有益的行为,如随手拍救助被拐儿童。所以更需要我们客观,或 者说全面地去看待网络。 人肉搜索就是典型的网络行为,其本质就是利用了人群效应,共同分享信息,快速散 布和回收信息的特点,把信息串联成一条线。行为一开始可能是简单的,求问照片中的人 叫什么名字。然后有这个人的朋友、同学、亲戚可能会说,我知道他是谁,他是某某某。 这样的信息分享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深入下去,涉及这个人的家庭住址、 电话号码等,就产生了社会问题。促使人肉搜索如此有效的因素,除了人群效应外,还有 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民的信息安全问题。其实在网络上,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姓名, 很容易就搜索很多相关的信息,甚至包括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码。这个更加对人肉搜索的 不好一面,进行了推波助澜。 在人肉搜索的一开始之处,其实往往的起因是因为当事人的无社会公德行为,造成了 网友们的愤慨。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哀悼在地震中死难的同胞, 为此很多游戏网站关闭了游戏以示哀悼。有个东北的女孩,因为其心爱的劲舞团游戏停运, 在网上拍摄了一段辱骂视频。这段视频被曝光以后,这个女孩迅速被网友人肉搜索出来, 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学校等。有很多人打电话去质问,甚至责骂这名女孩,造成女孩巨 大的精神压力。虽然女孩通过报纸媒体,向大家进行了道歉,但是还是无法摆脱这种恐惧。 不得不在公安机关的保护下,躲避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个事件要去分析的话,首先这名女孩的行为是肯定不对的,她虽然没有违法,但是 违背了社会的良知,缺少同情心,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这里笔者想特别说明一点, 学生读者们一定要注意,现代社会人们是自由的,但是自由是有前提的,不只不违法的问 题,还包括道德底线的问题。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公共领域,人们遵循的行为准 则是道德底线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个章节中详细来陈述。)那么网友们的行为又是 否合法呢?泄露一个公民的隐私?通过电话、堵截等方式,对一个人的身心造成恐惧、在 精神层面造成伤害?这样的行为也不合法,更不符合向善的社会道德。那么这种以暴制暴 的行为,又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呢? 更何况,这种心理恐惧是非常巨大的。对于这名女孩来说,她根本不知道她面对的是 谁。这些人被深深地隐藏在了“网民”这个身份之下.虚无但无处不在。而施暴者,正是借 用了这种身份的不公开,进行肆意辱骂。检索记忆,我们已经回想不起来,在整个事件中, 有哪位公民,公开自己姓名和身份地,给这名女孩发表一封公开信,对这个女孩进行规劝, 帮助她发现自己的问题。相反,更多的人都热衷于这种隐秘身份的宣泄。站在笔者的角度,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社会的病态。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一样是一种暴力,一样是一种不 理性。 2012 年,中国网络的盛宴无疑就是网络反腐。其中的高潮,就是陕西前官员杨达才 事件。事件的起因是 2012 年 8 月 26 日,在造成 36 人死亡的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陕 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一张面露微笑的工作照,被网友认为冷漠无情。此后,经过很多网 友的努力,挖掘杨达才的历史照片,发现他拥有 5 块以上价值上万的名牌手表。网友认为, 对于一个政府官员,拥有那么多名表,收入来源不正当。9 月 1 日三峡大学的学生杨艳峰 实名要求公开杨达才 2011 年的工资收入。9 月 5 日,网友“晨曦微播”在微博上贴出照片, 称杨达才的眼镜价格超 10 万元。后来又被网友挖掘出以往的照片上戴的手串、皮带等。 此后杨达才被双规,送审。最终审判认为其收入巨额资产来源不明,收受贿赂,判处有期 徒刑 14 年。 此前,中国也有通过网络发现贪官的案例,比如在 2008 年,南京江宁区原房产局局 长周久耕被网民发现抽天价娴,戴名表,而被拉下马。此后,还有李亚力(曾任山西太原 市公安局局长等职)、雷政富(曾任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

doc文档 近年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常考真题分析:5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一人一城2023-01-23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