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提优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 15 题;共 30 分) 1、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 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 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主要有 CO、CO2 和 SO2 等 D. 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 B. 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木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 D.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实验室里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一般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加 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①④③⑤⑥ C. ②①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4.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 3 000 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 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 减少 CO2 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 SO2 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 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 A. ①②③④ ② B. ①②③ C. ① D. ① 5.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 1 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 B. 图 1 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C. 图 2 中水下白磷氧气后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D. 若将图 2 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6、下列说法中,与化学变化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的是( ) A.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B.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大 D.1.2g 碳与 3.2g 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4.4g 二氧化碳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 7、在化学方程式 aC2 H 6  bO2 点燃mCO2  nH 2O 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2 m=a B. 3a=n C. 3m=2a D. 2b=m+n 8、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 A 和 B,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将它们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 应时间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9. 接触法生产硫酸的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S2+11O2 2Fe2O3+8X,则 X 的化学式为( ) A. Fe B. SO3 C. SO D. S 2 10.如图是“用双氧水制取一瓶氧气”实验的主要步骤,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 放入药品 B. 收集气体 C. 检查装置气密性 D. 验满 11.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2.偏二甲肼(C2H8N2)是导弹、卫星、飞船等发射试验和运载火箭的主体燃料,偏二甲肼在氧气中燃烧 时不可能存在的生成物是( ) A. H2O 2 B. N2 C. CO D. Cl2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炭燃烧后生成红色固体 B.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 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14.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此情况将直接影响(  ) A.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胸廓的扩张与回缩 15、如图所示,将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 的吸取量发生改变,下列各项叙述 正确的是(  ) A. 曲线 AB 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 BC 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 在 B 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D. 整段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二、填空题(共 6 题;共 24 分) 16. 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__ . (2)若要组装一套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___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 为 发生装置,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若用 C 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 满的方法是________ . 17.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 NaOH 溶液来吸收。 (1)写出 NaOH 溶液吸收 SO2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 NaOH 溶液及吸收 SO2 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 ”表示的微粒是_____ ___。 18、车用乙醇汽油是将乙醇(C2H5OH)与汽油(以 C8H18 表示)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汽车燃料。 (1)在密闭容器中,将少量乙醇置于一定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种未知物质 W.现测得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W 反应前质量/g 23 4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22 27 x 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表中 x 的值为 ; ② 根据表中数据,可确定未知物 W 中各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为 ; (2)通常可燃物中碳元素质量分数越高,燃烧产生 W 越多。则相同条件下,乙醇和汽油分别燃烧时,产生 W 较多的是 . 19.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气体物质,请将该物质写在题后。 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空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0. 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上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 CO2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填序号)。 (2)图 A 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3)图 C 所示实验中,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 软塑料瓶变瘪 ②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 ③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瓶内溶液变红 21.如图甲为测定光合作用速度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绿叶和二氧化碳缓冲液(保持 CO2 含量 一定),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玻璃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移动距离测得。在不同强度光照条件下, 测得气体体积如图乙所示。 (1)标记实验开始时毛细玻璃刻度管中液滴所在位置。实验时,当光照强度由 0 渐变为 2.5 千勒克斯时 (不同光照强度照射的时间均等),液滴所在位置应在实验初始标记位置的________处;试管内体积发生变 化的气体是________。 (2)若此时图甲植物光照强度为 15 千勒克斯,则 1 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体积为________毫升。 (3)为防止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还应设置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装置与实验组装置的区别是 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 5 题;共 30 分) 2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原料 CO2 还是 H2O 呢?科学家鲁宾和卡门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实验 中他们利用 28O 作为标记物,制备了三份相同浓度的碳酸氢盐溶液,三份溶液的碳酸氢盐和水都含有 不同的 28O 百分比,将小球藻放入这三种溶液并光照,然后分析产生的氧,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 的氧来自水。 资料: Ⅰ.中子数为 8 的氧原子可用 16O 来表示,18O 是表示中子数为 10 的氧原子;自然界的氧气在标准状况 下的密度为 1.43 千克/米 3 , 其中 16O 占 99.76%(可视为 100%), Ⅱ.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 CO2 , 而且不产生水。 Ⅲ.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1)16O、标记物 18O 都属于氧元素,其位置大致在元素周期表的________方。 (2)如图是三个实验中,在水、碳酸氢盐、氧气各物质中 18O 所占氧元素的比例,请根据实验过程和结 论,在答题纸的虚线框内完成第三个实验的碳酸氢盐和氧气中 18O 百分比的条形图。 (3)鲁宾和卡门通过测生成氧气的密度来确定氧气中 18O 含量。若有一瓶氧气,只含 18O 和 16O,且个 数比为 1:1。结合资料,计算在标准状况下该瓶氧气的密度为________千克/米 3。 23.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 A 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 B 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 A 组为研究对象进行 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 6 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 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秒 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 3 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 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 A 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________。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 B 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________。 24.材料一:1673 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 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 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 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 ② 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 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 放到火上加热,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 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 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

doc文档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单元提优检测卷-—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教育频道 > 初中 > 科学 > 文档预览
13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狰狞可爱2022-12-28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