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 课前准备:必修四课本、大单元学程、双色笔 课前背诵 :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P89 知识架构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哲 学 活的灵魂 文 化 内涵与功 能 民 族 性 与 多 样 性 不忘本来 不忘本来 第九课: 第七课:继承 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 纵向传承 第八课:学习 借鉴外来文化 的有益成果 吸收外来 吸收外来 横向交流 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 文 化 创 新 发 展 考情分析—明确 课标要 求 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本专题为高考考査的重点专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 考情分 析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等是考查的重点 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是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且难度较大。需要重点关注 的时政热点有西迁精神、北斗精神、抗疫精神、抗洪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抗战精神、劳动精神等 复习回顾 内 涵 是什么 特 征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的全部精神现象。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 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同时,文化又具有相对独 立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 一项重要内容 7.1 文化的内涵 与功能 核心、载体 为什么 文化的功能 1. 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 务社会、推动发展; 2. 文化塑造人… 对点训练 ( 2019· 浙江 4 月)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和气生财”,主张“诚 实守信”。时至今日,“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 说明 ①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② 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 文化具有民族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A 基础知识—理清 全面认识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文 化 功 能 文 引领风尚 文化引领人们认识真善美 , 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文化教化育人 , 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 教育人民 展 服务社会 文化服务社会 , 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推动发展 , 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 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 推动发展 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 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 民族复兴 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具有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先进文化 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总结:多种角度认识文化的功能 角度 观点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文化作为一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种精神力量 ② 不同性质的文化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 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 文化对经济 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政治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①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 化活动②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文化对个人 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先进的、 的影响 优秀的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明确有关文化的 几个观点 ( 1 )要明确文化现象实 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的 力量实质上是 精神力量而不是物 质力量。 ( 2 )要明确文化的作 用会因不同性质的文化表现为积极、消极 两种,文化的作 用并不总是积极的。 ( 3 )要明确文化的作 用既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又 表现在 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 ( 4 )要明确文化作为 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 质力量 ,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 转化为物质力量。 理解: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是相对于 中华文化与传 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 统文化 代文化  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角度 区 别 侧重点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 纵向 ) 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 角度来说的 ( 横向 ) 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 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 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未中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断 见证或表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 现 流长的见证 联系 博大精深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二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疑难解析 独特性 区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大表现 侧重于与其他国家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不同文化形式风格独特,特点突出 区域性 侧重于不同区域文化存在差异 侧重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 民族性 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 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 因 ● 1. 中 华文 化 之 所 以 源 远 流 博 大精 深, 一 个重 要 原因 在 于 它 所 特 有 的 包 容性 , 即 求同 存异 和 兼 收 并蓄 。 ● 2. 中 华文 化的 力量 深 深地 熔 铸 在 民族 的 生命 力 、创 造 力 和 凝聚 力 之 中 ,是 激 励 中国 人民 几千 年 来克 服 艰 难 险阻 、 战 胜 内 忧外 患 、创 造 幸 福 生活 的强 大 精 神 力量 , 也 是 激 励 每个 中 华 儿 女共 同 创造 祖 国美 好 明天 的不 竭 力量 之源 。 ● 3. 中 华文 化 源 远 流 长 还得 益 于 汉 字 的 使 用 , 史 书典 籍 的 传 承。 ● 4. 文 化的 继承 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 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 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 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 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 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对点训练 [2020· 山东卷 ] 透过下图可以看出 (    ) 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玉兽面 商代晚期大禾方鼎 ( 现藏 汉墓《孙子兵法》《孙膑兵 纹琮 (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 于湖南省博物馆 ) 法》竹简 ( 现藏于山东省博物 元代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 馆) ① 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 文物是中华文化文脉赓续、博大精深的重要物证  ③ 作为“活”着的历史 , 文物对研究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 文物在博物馆的展出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C 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华文化——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又“出圈” 核心要点—透彻 创造性转化 着重点 对象上 区 别 途径上 目标上 在于改造和转化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 达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内涵也包 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 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 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 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 统文化的生命力 创新性发展 在于创新和发展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 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 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 、拓展和完善”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 响力和感召力。 联 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新性转化的升华,两者是 系 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 对点训练 ( 2020· 新课标全国卷 3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 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我们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就是要诚心诚意同邻居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携手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共享发展 成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 ① 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② 表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决于时代的变迁 ③ 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 B ④ 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中国正流行 , 经典咏流传” ,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 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 , 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 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 , 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 美的歌曲 , 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 , 激发了广大观众的强 烈共鸣。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    ) ① 运用大众传媒 , 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②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 树立文化自信 , 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④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 提升中华文化的主导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 集中表现 中 华 华 民 文 族 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 化 文化 精 神 点拨:关于爱国主义的几个细节分析 (1)抽象与具体: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2)物质与精神:爱国主义是精神力量,但不是物质力量或基础。 (3)时代与变化:爱国主义的要求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而不是一 成不变的。

ppt文档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教育频道 > 高中 > 政治 > 文档预览
32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鸢卿漓殇2022-05-0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