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追求智慧的学问 第一个“阅读与思考”:哲学家谈哲学 ◆概括上述对哲学理解的共同点,并与同学分享你的理解。 问题解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要探究万事万物得以存在的终极本体依据,即一门超越形而下、寻求“最高原 因”的形上之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着的实在主体,也 是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核心。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哲学应以绝对精神而非存在为研究对象,重在 探讨作为最高实体的绝对精神不断外化并最终复归自身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应当洞察 时代,把握蕴含在其中的时代精神,看清时代发展大势,照亮未来并推动未来的降临。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哲学就是要透过外在现象把握世界本质、透过偶然性 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必然规律、透视时代精神洞察世界潮流。这是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此意义上 可以说,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大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说法? 问题解析: 哲学(philosophia)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腊人创造的一个术语。希腊文 philosophia 由 philo (爱、追求)和 sophia(智慧)构成,意思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这种“大智慧”和“大聪明”,按照中国传 统哲学的看法,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按 照西方传统哲学的看法,就是“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使人崇 高起来”;按照现代西方哲学的看法,就是解决“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形上的迷失”“人性的危机”“意义的 失落”“人与自我的疏离”等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现世的 智慧”,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解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问题。用通常的说法就是,哲学研究的是世界观 、 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 提示: 1.哲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必须要把这一概念讲深讲透,使学生深刻领会哲学思维 与其他思维方式的差异。 2.教师要重点阐明为什么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大学问。 第二个“阅读与思考”:好奇心是引发哲学思考的重要原因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同学分享一下:你曾经因为好奇提出过哪些问题?你为什么会提出和 思考这些问题? 问题解析: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自主回答。教师要做好引 导工作。 ◆结合上述材料,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解析: (1)是否有了好奇心,哲学就能产生? 哲学智慧来自生活实践。要产生哲学,不仅要有好奇心,还需要不断实践。真正的哲学起源于人们在 生活实践中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2)是否有了好奇心,人们就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世界? 只有好奇心还远远不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 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3)人们创立哲学是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创立哲学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 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 1.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哲学的起源,使学生明白,有好奇心并不一定会产生哲学。 2.学生要充分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又能为人类的生活实践 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个“阅读与思考”:哲学如何把握世界? ◆与上述把握世界的方式相比,哲学是如何把握世界的? 问题解析: 教材闲述了人们把握世界的几种方式,包括常识、神话和科学。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 的本质特性是自发性、零散性和非反思性;神话以想象为基础,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一种 拟人化把握;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对世界的特定方面、特定层次 的把握。与它们不同,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聊、命题和理论 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把世界 观等同于哲学,实际上,两者还是存在重要差别的:世界观是多种多样的,而哲学只是其中的一种,即系 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虽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世界观本身并不等于哲学。 提示: 1.教师要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阐明常识、神话、科学三种把握世界的具体方式的本质。 2.教师要阳述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尤其要厘清哲学与其他几种具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3.教师要阐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第四个“阅读与思考”:世界观的作用 ◆上述做事做人的不同体现了哪些不同的思想观念? 问题解析: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主张宿命论,就会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些人相信 事在人为,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有些人志存高远, 就会胸怀大爱,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有些人消极悲观,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心中无爱,冷漠无情。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题解析: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 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方式,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 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提示: 1.教师要充分阐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在关系。 2.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五个“阅读与思考”: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抽象 ◆从具体的“器”中概括出“道”,从具体的经验领域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最高本体”。这是一种 什么思维方式? 问题解析: “器”与“道”相对,器是具体的特殊事物,道是抽象的普遍概念;具体的经验领域对应的是“特殊”和“多” , “最高本体”对应的是“一般”和“一”。从“器”中概括出“道”,从“特殊”中抽象出“一般”,从“多”中升华出“一”,反 映的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维。哲学就是对各种具体知识的一般抽象和升华。 提示: 1.教师要澄清形而上学的两种含义,避免学生误解。 2.教师要阐明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突出哲学思维的特征。 第六个“阅读与思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问题解析: 具体科学的发展,能够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和给养。离开了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枯。哲 学不是“科学之科学”,更不可能代替具体科学的发展,任何将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甚至试图用哲学 来取代具体科学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作为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升华,哲学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能够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 观和方法论指导。任何忽视或轻视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也是错误的。 提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教师一定要全面讲授。 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作用,纠正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认识偏 差。 第二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阅读与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 题? 问题解析: 在讨论和分享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引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 题,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诠释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内涵。然后,教师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分别 从宇宙、人生和人类认识问题入手,从古今中外的哲学流派人手,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合理性及其依据。 提示: 1.引出哲学基本问题时,教师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2.教师要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阅读与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吗?为什么? 问题解析: 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的关系,自主分享自己的经验,教 师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问题解析: 教师结合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提示: 1.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阐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如何影响学生生活和学习的。 2.教师要阐明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基本问题。 第三个“阅读与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 问题解析: 要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理解。不能只从两个范畴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认为唯物主义是 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将其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 贪婪、牟利、投机等一切满足感官需求的龌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 主义,将其理解为对美德、对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的追求,并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高级。实际上, 这是极其错误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表达的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特定哲 学立场,是世界观问题。 提示: 1.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做好引导和阐释工作,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或错误。 2.教师要阐明材料中论点的错误之处,阐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及其内涵。 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个“阅读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问题解析: 十九世纪中叶,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工业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资本 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预示着资本主义已经容纳不下资本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 级的奢华与下层民众的贫困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社会日益陷入两极分化的格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已 经发展为两大不可调和的对立阶级,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 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为自身的阶级利益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三次运动均 以失败告终。这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 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科学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理论,它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无产阶级和

doc文档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教材探究问题解析汇总(统编版必修4)

教育频道 > 高中 > 政治 > 文档预览
10 页 0 下载 3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兰韵犹芳2023-02-08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