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方面的新 成就。 【学习过程】 1.阅读教材,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 2.西晋王朝的统一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原因是什么? 3. 西晋灭亡后,北方与南方的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与特点有哪些?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 魏晋南北朝女教不断发展 自西汉刘向撰《列女传》开始,女教便成为中国古代儒家礼教中一门独立的学问,发挥着稳定 家庭、整合社会的作用。女教不单单指狭义的女子才艺教育,更重要的是妇德、妇礼、妇训、妇工 、 妇能等方面的培养。魏晋南北朝虽是乱离之世,但女教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承两汉下启隋唐 根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唐语林》《古今 图书集成·闺媛典》的记载,两汉时期,有女教著作 5 种 27 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有 21 种 88 卷。 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大多亡佚,现仅存张华《女史箴》和裴頠《女史箴》两种。从所存篇目来看, 可知汉晋时期的女教著作在表现形式上,开始由故事型向训诫型转变。两汉时期的女教著作,除了 班昭《女诫》之外,均为故事型。魏晋南北朝的 21 种女教著作中,训诫型在种数上占三分之一强。 从作者构成来看,女性作者增多,两汉时期仅有班昭一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留下姓名的有赵母、 孙夫人、李婉。还有一些未留下作者姓名的著作,也可能是女性所作。隋唐时期的女教著作有 18 种 401 卷,完全以训诫型为主,女性作者占主导地位。因此,魏晋南北朝的女教著作在理论性和女 性自觉方面,构成了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中间环节。 才女辈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教较为突出的特点。二十四史中有《列女传》,是从范晔《后汉 书》开始的,记载了班昭、蔡文姬和袁隗妻三位才女。记录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晋书》《魏书》和 《北史》中的《列女传》,有大量关于才女的记载,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后汉书》。《世说新语 ·贤 媛篇》亦有不少关于才女的记载。她们对儒家经典、诸子史传、诗词歌赋、玄学清谈,皆有涉猎。 左思之妹左芬、王凝之妻谢道韫、王浑妻钟琰等世家大族的才女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兹举两例 并非显赫家族的才女,以窥当时才女之盛。“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辩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 …又撰元日及冬至进见之仪,行于世。”“韦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也,家世以儒学称。宋氏幼丧母, 其父躬自养之。及长,授以《周官》音义……属天下丧乱,宋氏讽诵不辍。”苻坚称帝后兴太学,无 人教授《周官》,“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而受业,号宋氏为宣文君…… 《周官》学复行于世,时称韦氏宋母焉”。(《晋书·列女传》)根据《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 志》《宋书·艺文志》的记载,这一时期女性的作品集共有 30 种之多,涉及诗歌词赋、古文注疏、 人物评论、祭文悼词、书法理论、食物美食等方面。 重视妇德礼法教育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女辈出,但当时的主流思想并不主张她们干预家国大事,而将其定位于 主持日常家事、相夫教子,将妇德礼法放在首位。张华《女史箴》为劝诫贾后干政而做,其中有言: “妇德尚柔,含章贞吉;婉嫕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结褵,虔宫中馈;肃慎尔仪,式瞻亲懿。” (《全晋文》)《颜氏家训·治家篇》亦说:“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 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上 到皇后,下至普通人家,妇女最主要的职责是主持家务,负责衣食洒扫,如有余力则相夫教子。在 实际生活中也是这么践行的。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虽处尊位,不忘素业,躬执纺绩,器服无文,御 浣濯之衣,食不参味”。(《晋书·文明王皇后传》)虽然贵为皇太后,但依然亲自纺绩,生活节俭。 当世名族颍川庾衮“孤兄女曰芳,将嫁,美服既具,衮乃刈荆苕为箕帚,召诸子集之于堂,男女以班, 命芳曰:‘芳乎!汝少孤,汝逸汝豫,不汝疵瑕。今汝适人,将事舅姑,洒扫庭内,妇之道也,故赐 汝此。匪器之为美,欲温恭朝夕,虽休勿休也。’”(《晋书·庾衮传》)虽为当时一流高门,仍将洒 扫作为女子第一要务。 这一时期的婚姻关系呈现出一定的自由之风,离婚再嫁现象屡见不鲜,女子们敢于大胆地表达 自己的情感,甚至自作主张择夫。《世说新语·惑溺》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 , 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王戎妻 子毫不掩饰地用“卿”这样的爱称、昵称来表达对丈夫的情感。贾充的小女儿贾午、高欢的妻子娄氏 都是自己先选中意中人,然后逼迫父母应允婚事的。但是,与此同时,“贞女不更二夫”的观念也在 逐渐加强。在《晋书》《魏书》《北史》的《列女传》中,占比最多的是守节妇女,其次是才女。 范晔《列女传》的选择标准是“余但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北史·列女传序》则 转变为“盖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据统计,《后汉书·列女传》中贞节者 所占比例为 29.4%,《北史·列女传》中占比为 50%。许多女子用断发、割耳、劓鼻甚至自杀的方 式来抗拒再婚,朝廷也用旌表或蠲免赋税的方式来加以表彰和鼓励,并且规范化、制度化。 呈现一体两面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教呈现出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体两面的特点。一方面,女子彰显个性 , 才女辈出,婚恋自由、离婚再嫁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女子越来越被局限于家庭之内,远离政 治与社会事务,贞节观念进一步加强。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原因有二。首先,女教理论的出 现在本质上是男权社会将夫妻关系纳入统治秩序的表现,是男权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魏晋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远远落后于中原王朝,仍然有母权社会的残留,他们的大量入侵把这种 残留带到了中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表象上的逆转。其次,中原男权社会有其自身发展的固 有惯性和趋向,虽然有外族入侵的干扰,但并不能改变其政治社会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为战乱 之世,男子的地位更加凸显,女子的从属性特征亦更加明显。 自汉至唐,女教理论呈现出由“才行高秀”到“专在一操”的演变趋势。西汉时期,刘向将值得称赞 的女子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和辩通六类,因为他的初衷是告诫天子要接近“贤妃贞 妇”以“兴国显家”(《汉书·列女传》),看重的是母仪、贤明、仁智等大德大才,而贞顺、节义并不 占重要地位。东汉时期,班昭为即将出嫁的女儿们作《女诫》,从女子的卑弱地位入手,告诫女儿 们要敬顺丈夫、曲从舅姑、和顺叔妹,以获取夫家上下的认可。同时对女子四德做出具体解释,视 之为“女人之大德”,将女子的活动局限于家庭之内,“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 (《后汉书·列女传》)。唐代的《女孝经》认为“丈夫百行,妇人一志;男有重婚之义,女无再醮 之文”,《女论语》强调“古来贤妇,九烈三贞;名标青史,传到而今。后生宜学,初匪难行;第一 守节,第二清贞”,都将守贞守节放在第一位。 从刘向的“兴国显家”,到班昭的“专心纺绩”,再到《女孝经》的“妇人一志”,女子逐渐退出政治 社会生活领域,而局限于家庭领域,沦为男子的附庸。魏晋南北朝的女教理论,较之两汉虽然没有 实质突破,但从注重妇德、局限家庭和贞节观念加强的实践上来看,应该是东汉女教理论的展开和 唐代女教理论的实践先驱。 作者简介:张小稳,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历史系 高一上第 5 课历史练习题 一、单选题 1.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出现雏形。原来的三公九卿制依然存在,虽然更多地成为一种名誉官衔,但不排 除特殊情况下重新掌握实际权力的可能。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 A . 社会动荡导致君权旁落 B .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完备 C . 门阀势力控制中央政权 D . 中枢机构运行呈双轨局面 2.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 的是(  ) A . 蜀——吴——西晋——东晋 B . 蜀——吴——东晋——西晋 C . 吴——蜀——西晋——东晋 D . 吴——蜀——东晋——西晋 3.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从 4 世纪初期 到 5 世纪中叶,南迁人口不少于 90 万,即北方平均每 8 人中有 1 人南迁,南方平均每 6 人中就有 1 人来自北 方。据此推知,人口南迁(  ) A .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 C .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D . 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4.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逐渐形成南迁浪潮。该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 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B . 推动江南经济开发 C . 干扰南方社会秩序 D . 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5.图 1 为 1972 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 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图1 A . 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B . 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 . 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 D . 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 .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7.494 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其根本目的是(  ) A . 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 . 顺应民族交融潮流 C . 打击鲜卑族保守势力 D . 缓和阶级矛盾 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 A . 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 . 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 . 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 . 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9.魏晋时期,首次出现了有别于原来“里”的“村”,村成为乡里组织重要的单位。乡里组织的官员数量依照户口编 定。“按千户为准,千户以上置史、佐、正三人,依户口数另设里吏一人”,乡官主要由官府派出,辅以民间推 选,并享有俸禄品秩。这些做法(  ) A . 形成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 B . 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C .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D . 加强了地方道德教化职能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 祭之;匈奴

doc文档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1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暗里迷2022-02-2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