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8 中国赋税制度的变化 核心知识点 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1)田赋 ①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即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② 汉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 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 ① 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② 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1)役龄:秦朝男子 17 岁起役,汉昭帝改为 23 岁。 2)种类 项目 更卒 正卒 戍卒 役期 法定服务期限是 1 个月 一般是 2 年 一般是 1 年 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 到边塞屯戍 任务 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 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2.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3.唐朝 (1)“租庸调”制(唐前期) ① 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② 内容:针对 21~59 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 役。 (2)两税法(唐后期) ① 背景: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② 实施:780 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③ 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 夏、秋两次征收。 4.宋朝:承袭唐制,两税法+附加税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3)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使赋役更趋合理,相对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有利于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5.元朝: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 (1)北方:租庸调,征丁税、地税。 (2)南方:两税法,征夏税、秋粮。 (3)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与银两。 6.明朝 (1)前期 ①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②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① 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量增加。 ② 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③ 意义 a.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b.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说明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赋役征银的办法,适 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清朝:“摊丁入亩” (1)推行 ① 康熙年间:1712 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 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2)影响 ①“摊丁入亩”简化了税收的原则和方法,取消了国家赋税征收的土地与人丁的双重标准; ② 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抑制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③ 人头税彻底废除,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大为削弱。 总结: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朝代 秦汉 赋税内容 征收概况 征收标准 田赋 泰半之赋、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田地产量 口赋 20 钱(汉武帝后 23 钱)、 人头税 徭役 算赋 120 钱、财产税 年 租调役 唐前期 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 两税法 宋朝 募役法 百姓纳钱、官府募人代役 沿袭租庸调 丁税、地税、夏税、秋粮、“科 和两税法 差”(按户征收丝和银两) 夏税、秋粮;“金花银”;赋役合 明朝 一条鞭法 清朝 “摊丁入亩” 每年 20 钱,15-56 岁每人每年 120 更卒一个月、正卒两年、戍卒一 隋朝 元朝 人丁(不分男女,汉代 7-14 岁每人 - 以“庸”(绢布)代(徭)役, 推行基础是均田制 按田亩征地税,按人丁、资产征 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并、一概折银 丁银分摊到田赋中 钱) 人丁 人丁 人丁(不分男女,年龄区别) 以田地、资产为主 土地、人丁、附加税 人丁、土地 人丁、土地 土地 归纳: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① 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赋税主要承担者; ② 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 ③ 循环往复,不断增加; ④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日益松弛。 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分类 (1)以征税标准为依据 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人头税”,即丁税。如明朝及以前的赋税制度。 ② 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唐两税法以后的赋税制度。 ③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户税”(调)。如北魏至唐朝的“调”。 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杂税。 (2)以征收形式为依据 ① 征收实物税的赋税制度:明朝一条鞭法之前的赋税制度。 ②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北宋募役法、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 拓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原因: ① 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 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 ③ 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④ 土地兼并;⑤稳定财政,调整政策。 (2)规律 ① 征收标准:人丁为主―→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 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实物为主―→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准)。 ③ 征收种类:繁杂―→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 征收时间:不定时―→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 方式: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⑥ 商品税: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  (3)影响 ① 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② 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③ 适应且促进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 ④ 有利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的出现及其早期形态 (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2)诞生: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3)特征: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4)演变:在世界范围内,废止国内关税、单一征收国境关税的情形,是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而出现的,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直到 1937 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 (5)地位:随着国内关税的逐渐衰亡,国境关税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2.近代关税主权的丧失和争取关税主权的斗争 (1)主权丧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①《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 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② 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2)收回努力 1)过程 ①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② 南京国民政府 a.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b.1928 年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c.1928 年先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 关税条约; d.1930 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 2)结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3)完全收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收回关税主权。 3.新中国的关税制度建设 (1)改革开放前 ① 制度创立:建国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② 重要地位: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改革开放后 1)法制化建设 ① 原因: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 ② 表现:国务院于 1985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 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2)进一步完善:198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 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4.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 (2)起步:民国时期 ①1914 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②1936 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2)新中国成立以后 1)暂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2)正式确立和完善: ①1980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经数次修订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 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考真题演练 1.(2021·辽宁·高考真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 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 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2.(2021·广东·高考真题)1289 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 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3.(2021·湖南·高考真题)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1867 年和 1894 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 年 数量 1894 年 货值(海关 两) 数量 货值(海关 两) 铁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锡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79,263(箩) 71,384 113,430(吨) 992,649 火 柴 煤 糖 6,615,32

doc文档 专题08 中国赋税制度的变化-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29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那缕云后的阳光2021-11-0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