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 2022 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22.4.27 本试题卷共 7 页,20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早期,宋国和郑国虽同处中原经济中心,但两国间还有着大量被称为“隙地”的龍地 未被开发,荒地上往往荆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们难以在此作业;到了春秋后期, 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社会生产的进步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土地兼并的加剧 2.汉文帝时既设诸子专书博士,也设专经博上,鲁人申培、燕人韩婴等被立为专经博士; 汉景帝时,齐人辕固生以明《诗》被立为博士,胡毋生以明《公羊春秋》而为博士,伏生 弟子张生以治《书》为博士: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儒学 A.确立了正统地位 B.呈现世俗化趋势 C.有利于休养生息 D.规范了伦理秩序 3.在唐代.进上出身成为“士林华选”,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而在唐朝后期, 多次出现特赐进七及第的特殊现象.成为皇帝乃至某些权臣用以笼络人心的工具。此现象从 侧面反映了唐后期 A.官员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B.官吏选拔的程序日趋完善 C.世家大族的地位日益没落 D.科举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4.图 1 是出土于河北邢台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的风俗画 图 1 中的瓷绘反映了 A.市民生活丰富多样 C.市坊制度渐趋瓦解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绘画风格写意抒情 5.清代湖北寨堡的修筑较为普遍,且主要集中在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其军事防 御的意图十分明显。 表 1 根据各地方志所统计的清代湖北部分地区的寨堡数 据此可知,清代湖北地区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显 C.民众生活深受时局影响 D.经济文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6.梁启超说:“江南制造局中尚译有科学书籍:十种,李善兰、华蘅芳、赵仲涵等任笔受 。 其人皆学有根抵,对于所译之书责任心与兴味皆极浓重,故其成绩略可比明之徐、李。光 绪间所谓“新学家'者,欲求知识于域外,则以此为枕中鸿秘 盖'学问饥饿'至是而极矣 “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B.孕育了近代思想变革 C.践行了实业救国思想 D.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 7.1912 年 1 月,孙中由在《临时大总统宜言书》中宣布“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是曰领土之统一”。随后、袁批凯在《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 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上,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 能如帝政时代再有藩属名称·····而冀民族之大同。”这表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主张 A.国家统一 B.主权完整 C.中央集权 D.民主共和 8.1925 年 1 月,中共四大决议指出:中国民族革命既是“资产阶级性的德谟克拉西革命”,又 含有“社会革命的种子”。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 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取得胜利”。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B.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策略 C.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9.1940 年 5 月 4 日.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刊发社论,认为五四运动在“爱国运动”意义的 基础上也是一场“救国运动”“在中国的民族革命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这反映了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 C.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D.国民政府仍坚持抗日立场 10.1992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以加速沿海、沿江、沿边(重点发展新疆、内蒙古、黑龙 江、云南和广西的边境地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沿路(连云港至新疆阿拉山 日)区域发展为重点的“四沿”战略。这-战略决策有利于 A.改善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B.迈出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第一步 C.推动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确立D.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普遍共识 11.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哲学家西寨罗指出,正义只有一个,它约束整个人类社会,建立 在正当的、理性的法的基础上 西寒罗的这一观点 A.推动了商品经济有序发展 B.确立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C.反映了罗马出现统治危机 D.保障了共和体制的延续 12.15 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中设置历史、诗文和修辞等人文课程已是平常之事; 不久,人文课程遍布欧洲多个大学,语法、修辞、诗学、道德哲学和历史五大学科作为一 套精准而有限定的文科教育项目基本固定下来。这一现象 A.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理想 B.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C.打破了天主教神学的禁锢 D.推动人的独立判断和理性思考 13.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关注宪政建设的白由派领袖贡斯当认为,18 世纪的革新家们“幻想 法令能够塑造人心和社会”,这种对立法者能力的过高估计不是某个派别特有的,而是 18 世纪革命者普遍继承自启蒙的“想象”。贡斯当的主要意图是 A.调和共和制与君主制间的矛盾 B.剖析社会生活的木质 C.分析人们对大革命失望的原因 D.倡导权力制衡的原则 14.表 2 1914-1916 年美国同交战国双方贸易统计表(单位:美元) 据此,有学者认为,当美国参战变得不可避免时,其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这表明一战期间 A.美国与同盟国矛盾不可调和 B.经济利益影响美国政府决策 C.欧洲的经济逐渐被美国控制 D.欧洲经济优势地位依然牢固 15.面对苏联 1922-1924 年发生的销售危机,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负责人捷尔任斯基在政治 局里抱怨道:价格已不像过去那样是对产品的评价,它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别的一些什 么办公室里的人在享用“咖啡渣子”时所决定的,我们这儿不存在市场、捷尔任斯基的行为 表明 A.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建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基本完成 C.商品货币关系作用明显 D.新经济政策受旧思维干扰 16.1964 年 1 月 15 日,法国照会美国决定承认新中国,对此,美国总统约翰逊表示:“我们 对此无能为力,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根本操纵不了。”最后仅由美国国务卿向法国表达 了遗憾 这表明 A.中美关系日趋正常化 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世界多极力量成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礼治与法治】(14 分) 材料一 周代形成了以维护宗法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并使全部的社会活 动和社会关系都纳入到礼的范畴。在司法实践中,刑罚与礼互不相属。法官参照前辈先例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以刑统罪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礼治秩序宣告瓦解,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开始居于法律规范体系的主导 地位,实现了各种社会行为“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礼被排斥在法之外。 汉儒以引经注律、经义决狱的方式,“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定的法律里”,开 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这个过程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律“一准乎礼”而告完成。此后 经宋迄明清,中国法律就基本定型于“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的正统体制,使以礼为核心的 儒家道德规范实现了法典化,同时也使以刑为核心的法实现了道德化 ——摘编自谢作《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进》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法文化中公正、法治、自由、平等等法治思想输入中国,冲击了 中国传统礼法制度·····清末预备立宪期间,修律进程正式开启 经由沈家本、伍廷芳、俞廉三 等人的不懈努力,1911 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来自权利能力、债权、所有权等 民法概念,引进了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等民法原则:同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采用了西 方资产阶级刑法的总则与分则两编的体例,并仿照西方刑事法制建立了正防卫、紧急避险 缓刑、假释及主刑和从刑相协调的刑种体制等刑法制度 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和制度最终建立 起来。 ——摘编自张晋藩《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礼法关系。(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法治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8 分) 18.【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12 分) 材料一 中国现代报纸发端于 19 世纪初,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早期西方传教士的努力,报刊 是作为传播知识和传教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来出版的.如,1854 年创办于宁波的《中外新 报》,由美国传教士麦高恩任主编,内容分为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类;1874 年创办 于上海的《万国公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大量介绍了世界时势、自然科学技 术等 ——摘编自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材料二 清末民初这个时期出现三次国人办报高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它们 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与认识越来越激进 如,1896 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后在 1898 年改名为《时务官报,宣传维新主张;1905 年革命派创办于东京的《民报》成为同盟 会的机关报,首次提出“三民主义”的主张;先后在 1915 年和 1919 年由陈独秀和北京大学学 生创办的《青年杂志》与《新潮》,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摘编自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 材料三 1950 年 1 月,新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对外宣传刊物 人民中国》由国际新闻局创办。 1952 年 1 月,另一份对外刊物《中国建设》正式创刊,它以国家副主席宋庆龄领导的社会 团体-中国福利会的名义出版和发行,对外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身份,前者以刊发中国政府的 政策和声明为主要职责,后者加强民间视角与文化特色,强调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科 学界的李四光,戏刷界的梅兰芳和宗教界的赵朴初等文化名人都曾供稿。 ——摘编自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报刊业发生的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宣传刊物的创办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 期对外宣传刊物的国际影响。(6 分) 19.【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14 分)材料一 16 世纪以后,由于重商主义在欧洲的流行,英国政府鼓励谷物出口,限制进口到 18 世纪中后期,虽然英国的农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仍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要。为 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英国政府于 1815 年颁布了谷物法,限

doc文档 湖北省武汉市2021-2022学年高中毕业生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春霞早退2022-08-2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