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记录: 月 日 星期 大学之道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夕死 可矣 3.下列各项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物有本末 ) C.欲治其国者 D.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 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事有始终 ) A.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 B.在止于至善 在:介词,在于 C.定而后能静 而:连词,表顺承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连词,来,表目的 6.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道:宗旨、原则 B.知止而后有定 定:志向坚定不移 ) ) D.则近道矣 C.安而后能虑 虑:思虑精详 D.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 二、其他 7.“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大学之道》 8.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大学之道》 9.《大学之道》中“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10.《大学之道》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1.谈谈你对《礼记·大学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解。 12.《礼记·大学之道》表达了什么观点?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3.请赏析下面两句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学之道》 14.《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文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1.D 【详解】 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该字属于哪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 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例句“先正其心”中“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A 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 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发扬、彰显; C 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 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故选 D。 2.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结合所给句子具体分析。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道”用在动词“传”后面,在这里是名词,解释为“道理”, A 项,“就有道而正焉”这句话的意思是“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 “道德”; B 项,“策之不以其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 鞭策它(指千里马)不用正确的方法”,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 为“方法、途径”; C 项,“任重而道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 责任重大,路程遥远”,在这句话中“道”是名词,解释为“路程”; D 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道”是名词,解释为“道理”。 故选 D。 3.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 项,“大学”,古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 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B 项、C 项、D 项,都没有古今异义词。 故选 A。 4.C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 A 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B 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C 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 D 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 故选 C。 5.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礼记·大学之道》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 项,“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以”理解为“连词,来,表目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介词,把,表方式、手 段”。译文: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故选 D。 6.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 项,“得”,应译作“处事合宜”。 故选 D。 7.观点一 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 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八目”中。 观点二 不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从层 次上来说,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于终极目标的位置,所以 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认为处于核心地位 结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分析,《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结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分析,这两句将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结合 起来。文中连用五个“先”,体现逐步推导的过程,将国、家、身、心、意、知几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强 调从个人出发,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身的品性,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强调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 如认为不处于核心地位。“修身”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 , 并约之以礼。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治国平天 下”是理学的基本纲领的最后一条。“平天下”即来源于此。一般可解释为“平定天下”。“平天下”指安抚天下黎 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于终极目标的位置 , 所以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8.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 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 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过学 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本文阐述的 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 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 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 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 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 生。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通过逐步推导,将国、家、 身、心、意、知几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从个人出发,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身的 品性,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本文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他们之间的关系阐述得非常透彻,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 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 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 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 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把握行文思路的能力。 首先找到文中的“三纲”的具体内容,然后理解这些内容,最后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 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 明德性,再弃旧图新,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 持不变”;“明明德”,第一个“明”是使动用法,“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形容 词,“明德”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一纲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亲民”,即新民,使人弃旧图新, 去恶从善,并个人推及他人;“在止于至善”,“至善”是指最善,也就是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以看出,这三 纲之间是递进关系。 10.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 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大学之道》第一段的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 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 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 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这一段文字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 纲”:明明德、亲民

doc文档 第4课 大学之道-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风息雾散2022-07-0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