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论语〉十则》 本期总课时 上课时间 [来源:学科网 ZXXK] [来源:Zxxk.Com] 第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难 点 教学 方法 课时安 排 课时 课型 备课组 [来源:Z§xx§k.Com] 高二语文 [来源:学科 网] 主备人 新授课 颜国梁 [来 源:Zxxk.Com] 主讲人 刚学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又要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生难免厌倦。学《中国 文化经典研读》首要任务是掌握文言知识,而侧重古代传统文化思想及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 意义,这无形之中又增加了难度。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孔子及《论语》的相关介绍。 2、掌握“正”“安”“信”“怀”“乐”等实词和“盍”“而”等虚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 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1 汲取课文精华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孔子的思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2、课时 个性化备 教学过程 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 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 国,一省,一校,一家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①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②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③汲取课文精华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检查预习 情况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找同学展示通过互联网查找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学生简介作者及儒家学说(注意整理选择,使之条理化)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 间。)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 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 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 20 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每一篇都用第一章的头两三个字作篇名, 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 儒家学派的经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齐读(检查学生读音、节奏) 盍( ) 诲( ) 裘( ) 敝( ) 少( )者怀之 智者乐( )山 ,仁者乐水 知者乐( ),仁者寿 肱( ) 三、合作交流,梳理文章大意 1、听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正确断 句。 2、学生以多种方式(单人读,齐读)诵读课文。教师找学生单独诵读,找其他同学做 评价。加强诵读效果,全班同学伴乐(古琴《高山流水》 3、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梳理文意,注意重点的字词句,本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 统计,采用向老师质疑的方式解决。 重点文言知识: 第一则:安:舒适,安逸。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修正。已:通“矣”,了。 第二则:有:同“又”。 立:自立。不惑:遇事不迷惑。 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多重含义。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第三则:女:同“汝”,你。 知:通“智”。 第四则: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盍:何不。 敝:破、坏。 伐:夸耀。 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安之, 信之 怀之: 使动用法 第五则:知者:知,同“智”。 乐:意动用法。 第六则: 第七则: 饭疏食:饭,动词,吃。疏食即粗粮。 曲肱:肱,由肩至肘的部位,泛指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第九则: 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一日:一旦,表假设,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 第十则:得: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四、探究思想内涵 1、你能否说说《论语》中,我们知道哪些有关治学的名言? 课文中,有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方法 的名言? 一、三、五则。 学生完成这些问题后,教师可做补充“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事”(毛泽东两个女儿的名 字:李敏,李讷大致就取于此吧)颜回就是一个“可谓好学也已”的人,孔子曾称赞颜回“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 除了治学,本课还涉及到进德修业过程中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境界、人际关系等 问题, 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迅速找出这些语录。 二、四两则内容。 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如有不同意见,其他小组质疑提问,并作补充回答。 五、课堂检验学习掌握情况,通过幻灯片展示问题,让大面积的学生有回答展示的机 会。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① 居无求安 ②就有道而正焉 就: 而: 正: ③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④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⑤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 是: 知: ⑥ 盍各言其志 ⑦愿 无伐善,无施劳 伐: 施: ⑧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 信: 怀: 五、拓展延伸,我谈经典 我们学习《论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几个词语,会背几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还要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前五则言论,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 养等方面的观点,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就以上五则中的一则或某则中一两句话,谈 谈自己的感想和看法。(200 字左右 ) 找同学展示写作成果。(学生发言是本节课亮点之一)学生有的谈到和自己学习、 交友的有关情况。有的谈到人际关系,进而联系到当前社会中的小悦悦事件,呼唤和谐的 社会关系,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境界,有的谈到自己的志向与理 想。 六、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七、布置作业:翻译前五则语录内容。 推 荐观看于丹《论语心得》。 (选择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来 欣赏) 治学 附:板书设计 修身 《〈论语〉十则》 君子之道 仁、礼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能力测试与培养》 二、合作交流 1、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2、你对每一段有什么感悟? 第一则:克制享受欲望,兢兢业业,不断匡正言行,塑造道德品质。 第二则:人生三个阶段的学习修养 第三则:学习态度应该实事求是 第四则:孔子问志 第五则:乐学精神 大意:第六则: “智”“仁”的重要性 第七则: 安贫乐道 第八则: 要胸怀宽广、淡泊名利 第九则: 坚守道义 第十则: 人生三个阶段的道德修养标准 感悟: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老师引导举例, 第一则: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终生学习便成天才 其它的由学生讨论完成 三、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孔子的“敏于事而慎于行” ? A、孔子重视言行一致。 B、说话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就不会引起反感,才会起作用。 C、德是内,言是外。 2、试分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中的三种境界。 【明确】“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 “知之”“好之”“乐之”,这三者有密切的关联,层层深入。“知之”是一种认识,“好之”是一 种兴趣,“乐之”是一种情感。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要以所学为乐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样,才 能取得较高的成就。 3、阅读第七则,你如何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的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 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 "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 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 "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 "义"摆在首要地位。他 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 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 , 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 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 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结合“第十则”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通过学习理解本课的知识,请结合“克己复礼”谈谈“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明确】(1)“克己复礼”指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 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规定。 (2)“仁”和“礼”的关系: ①“仁”是“礼”的基础。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是说明“仁”是“礼”的基础;这里说“克己复礼为仁 ”则是说明 “礼”又规定了“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要以“仁”为基础,靠“仁”来维护, 离开“仁”,“礼”就徒具形式。 ②“礼”是“仁”的依托。 “仁”的具体内容是由“礼”的要求来规定的,离开“礼”,“仁”就无所依托。“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一内一外,互为表里,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6、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你是怎样认识的,结合所学 《论语》篇章,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朱熹的 “存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 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 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 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 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 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

doc文档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1《论语》十则 教案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不言不语会忘记2023-02-2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