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海国图志》是当时中国最为完备的世界史地知识巨著,其百卷本中,有关西洋技艺 的篇幅占 12 卷,辑录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 50 多幅。这说明《海国图志》 A.注重知识创新 B.赞赏中体西用 C.凸显科技启蒙 D.饱含爱国情怀 2.1841 年,丁拱辰《演炮图说》、郑复光《火轮船图说》、汪仲洋《铸炮说》各书相继 刊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参酌西方技术的船炮专著;嘉兴县丞龚振麟甚至仿英国火轮战船并 参酌西洋《车轮船图》,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事件表明 A.时势变化促使学者转向实学 B.洋务企业开始发挥实际效益 C.西方军事技术已经广泛输入 D.当时中国炮船技术进步迅速 3.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招来朝野上下一片“汉 奸”骂名,此后的魏源、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背过“汉奸”的骂名。上述人物被骂 成“汉奸”,是因为他们一致主张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建立民主共和国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4.有学者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倡日后洋务运动 之先声。书中对英、美议会、民主制度的介绍与赞颂,对日后维新思想的产生,不无启发 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魏源及其思想 A.推动了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启迪并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对近代国际法茫然无知。后来李鸿章提出“彼族 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等言论。这 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中国的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B.救亡图存的意识开始萌发 C.清政府积极收回主权 D.中国在被动中与世界接轨 6.自咸,以前,将相要职,汉人从无居之者。及洪杨之发难也,赛尚阿、琦善皆以大学 士为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远征,迁延失机,令敌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 任汉人之机,乃发于是矣。”材料旨在说明晚清时期 A.八旗精兵腐朽不堪 B.政府权力结构变动 C.农民起义蓬勃发展 D.满汉民族隔阂消失 7.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 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诉和慈棓 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革阻力 B.保证了外交政策的合理性 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D.推动了保守势力思想革新 8.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 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䜣和慈禧 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 A.保证了自强运动的实践成功 B.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D.改变了保守派的思想认识 9.1860 年至 1862 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 由 1860 年的 30 万增加到 1862 年的 50 万。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房租、地价开始上 升,房租收益可获 30%—40%的利润。一些老牌贩卖鸦片的洋务,也兼营房地产。这一 现象 A.说明租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B.是政治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 C.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D.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10.甲午战争期间,在日方声称讨伐清政府的微文中有:“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 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 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据材料可知 A.日方企图利用满汉民族间矛盾 B.满清政府无功于中华民族历史 C.日方已经占据战争道义制高点 D.协助国内革命派已是日方战略 11.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 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 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A.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指出义和团的愚昧封闭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12.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 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维新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 A.粉碎了列强的瓜分狂潮 B.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3.王韬曾于 19 世纪 60 年代初提出:“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和“如徒颂西人, 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的主张。可见,王韬这一时期的主张 A.与“中体西用”思想基本相符 B.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深刻阐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D.标志着早期维新派同洋务派的决裂 14.康有为继承了《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并提出孔子改制之精义在于“通三世”“张 三世”,中社会的发展必由“据乱世”(君主专制时代)而“升平世”(君主立宪时代),最终 达于“太平世”(民主共和时代)。康有为的观点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髓 C.为变法的推进减少阻力 D.表达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15.梁启超曾提出,“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之与智,相倚者 也。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 A.民主权利在中国难以推行 B.民主共和制是大势所趋 C.传统封建伦理应当被抛弃 D.开民智是兴民权的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 如夷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尝博览夷书而得二事焉,不可以 夷故而弃之也。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摘编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材料二 1895 年,康有为得中进士,授官工部主事。5 月 29 日,在《上清帝第三 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兵、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 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 月 17 日,创《万国公报》, 宣传“新法之益”。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冯桂芬与康有为二者思想间的联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议论风 生,多以此诸项为中心。成书于 1826 年(清道光六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 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但鸦片战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 学的大题目。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政治向来是奉六经为准衡,故六经就是中国的宪法。康有为的政治思 想也是由六经里面抽绎出来的,他所以能做维新运动的领导者,造成一时的大风潮,也是 因为他对于六经先做了一番维新革命的工作。 ——李剑农《近代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 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政治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参考答案 1.C2.A3.D4.C5.D6.B7.A8.B9.B10.A11.D12.D13.A14.C15.D 16.(1)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革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背景: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 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3)联系:二人思想均诞生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之下,康有为继承并发展了冯桂 芬的思想,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将学习不断深入到制度领域。 17.(1)变化:外洋事务开始深入国计民生中。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客观传 播先进,刺激国人反思;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期 间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2)特点: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成 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儒家六经是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 想,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 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康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封建教育。

docx文档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没有招惹你2022-11-13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