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 背景 (1)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 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 维新思想兴起 ①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 《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 础。 ②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 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2. 序幕:公车上书 (1) 时间: 1895 年。 (2) 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3) 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3. 高潮:百日维新 (1) 时间: 1898 年 6 月 11 日— 9 月 21 日。 (2)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光绪 帝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 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 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 墨守……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 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 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 习,于时政毫无裨益。……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 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 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 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 3. 高潮:百日维新 (3) 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变法主要内容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一、教育方面: 1. 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 2. 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 新式学堂 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 二、行政管理: 3. 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 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 4. 在北京设立议院; 三、工业方面: 5. 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立的原则。 四、其他方面: ——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高级官员游历外国、改进和简化法规 ——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 【课堂探究】对比以上两则材料是否相同,为什么? 4. 结果:失败 (1)1989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慈禧太后 瀛台 瀛台(牣鱼亭) 4. 结果:失败 (2)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 均被废止。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 京师大学堂 戊戌六君子◎ 【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 败?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 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 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 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 103 天,共发布 280 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 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 175 件。 (1) 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 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 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 党官僚身上。 ② 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③ 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 【课堂探究】戊戌维新运动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 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 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 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 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 在中国的传播。 (4) 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 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二、义和团运动 1. 兴起原因: ( 1 )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 2 )直接原因:山东洋教势力猖獗,受 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深。 兴起标志: 1898 年 10 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 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 义和团运动旗 帜 2. 口号:“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宣传图册 清军捕杀义和团民众 八国联军斩杀义务团民众 3. 结果: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4. 评价 ( 1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 2 )作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清政府, 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 3 )局限:“扶清”,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显示出其愚昧 性;“灭洋”,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 三、八国联军侵华 1. 八国联军侵华 联军 统帅 英、美、法、德、俄、日、奥匈、 意 西摩尔(英国海军元帅,八国联军的 首任统帅) 瓦德西(德意志帝国第二任总参谋长 ,名无实的八国联军二任统帅) 目的 镇压义和团;瓜分中国 进程 天津→廊坊→天津→大沽→天津→北 京 ( 1900 年 8 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 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 ▲ 八国联军侵华形势图 结果 ① 镇压了义和团 ② 占领了北京 (烧杀抢掠,无恶 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使北京 城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再次遭受洗 劫) ▲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通过 皇宫的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的最大侮辱 历史纵横 克林德碑 1900 年 6 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 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 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 事件”。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 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代表中 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 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此即为克 林德碑。 1918 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 11 月 13 日, 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克林德碑改 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 在 1952 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 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 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牌”改为“保卫和平 碑”。 2.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① 廊坊阻击战(义和团和清军联合阻 击) ② 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和清军联合抗 击) 3. 八国侵华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 度: “ 招抚”(利用)→“铲除”(剿灭) 4. “ 东南互保”协议 背景 ① 义和团运动兴起; ② 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 内容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协议不参战 ▲ 罗荣光( 1833 —1900 )湖南乾 城人,早年曾入湘 军, 1888 年,任 天津镇总兵。八国 联军侵华时,驻守 大沽炮台罗荣光率 部坚守拒降,后以 身殉国。 东南互保各省 性质 汉族地方大员首次聚众反清的运动 影响 ① 客观上保境安民;②使清廷威信扫地;③开始地方军阀化。 学习拓展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 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 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 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 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 ,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 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 查找相关史料,了解不 同说法,思考此事件的后 果。 观点一:“东南互保”置国家利 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 观点二:在当时条件下,“东南 互保”的行为起到了保境安民, 为国家保存实力的作用 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 你支持哪一观点?请 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 说说你的理由。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史料 链接 “ 最近的战斗使北京许多街区毁灭。北京被占领之后头 3 天公开允许的抢劫造 成不可估量的破坏。英军的抢劫是相当有制度的,强抢来的东西必须集中放在外交 使团的一个地方,以便日后拍卖。拍卖的收入再按照计划 在军官中间分配。而且 英国军官告诉我,印度士兵 ( 英军几乎完全由印度士兵组成 ) 根本不能理解没有 劫掠的胜利有什么意义。日本军的战利品必须上交国家,国家肯定收获了可观的数 目。在美军,抢劫是被官方禁止的, 但是美国官兵都是些冒险家,禁令被最彻底 地置之不理。俄军的抢劫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东西被扔得乱七八糟。法国在抢劫 方面也不落人后。”“颐和园的珍品曾经被在俄占领后被作为官方的战利品运走,普 鲁士王室送给清帝的礼品被发现在运往旅顺港 ( 原文是阿瑟港 ) 的途中,在霍普 纳少将的抗议之下这件礼品被转交给我们。” —— 引自 1900 年 10 月 22 日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1 .时间: 1901 年 9 月 7 日,清政府被迫与 11 国签订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 2 .内容 (1)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 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年息 4 厘,本息共计约 9.82 亿两。 (3)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 沿铁路 12 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 5 年,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 之会

pptx文档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36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留不住的是人心2022-01-0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