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❶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基本史实,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新中国成立后,不仅经济政治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领域同样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以钱学森、邓稼先 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开始了重大飞 跃,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再到太空漫步都承载着中国航天的累累硕果。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和屠呦呦 研制出青蒿素,解决世界性的重点难题,都为人类的生存和生命健康做出重大贡献。 “双百”方针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双百”方针推动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文 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不仅各领域佳作迭出,而且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文 化事业的发展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科技文化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融入到 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去找答案,有利于提教学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 知识与 能力 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 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 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 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 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 度 与价值 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 , 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 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 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展示材料: 诺贝尔奖:1900 年创立,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部分财产作为基金。分 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 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 展示图片: 教师:2012 年,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 年,我国药物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取得了许许多多的科技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吗?这些 成就的取得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8 课《科技文化成就》。 【播放视频】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 【板书课题】第 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二、新课讲授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了解 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PPT 展示 01、 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仰望天空 0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 脚踏实地 03、 文化事业的发展 —— 心怀信仰 【温故知新】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仰望天空 1、何谓“两弹一星”? 提示: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核弹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 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按结构原理分,核弹包括原子弹、氢弹、氢铀弹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 行实验成功;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材料研读】:关于核武器的制造有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 材料一:美国总统曾说了这么一句话:“核试验对于贫穷的中国来说代价太重,与其说世界和平的威胁 , 更应说是中国的‘悲剧’。” 材料二:毛泽东曾说:“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 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提示:同意第二种观点。 4、为何要研制“两弹一星”? 提示:打破核垄断、核威胁;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5、阅读材料,思考:中国研制两弹一星遇到哪些困难? 材料 1:···提前中止 1957 年 10 月 15 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 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材料 2: 提示:苏联撤援,人才稀缺、经济困难、设备落后、环境恶劣 6、如此困难情况下,我国的“两弹一星”能够研制成功吗? 提示:“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 , 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7.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 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8、【人物扫描】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 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55 年钱学森艰难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 少 20 年。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 年归国路,10 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 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 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7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邓稼先(1924 年 6 月 25 日—1986 年 7 月 29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 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 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 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 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 ;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影响中国的一百人”颁奖词 9、【视频播放】两弹一星 10.【材料研读】引导学生回答:两弹一星的意义 材料 1: 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 材料 3: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 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 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1、【知识拓展】全球核武器形势 目 前 得到国际 社会 认 可的有核国家是 美国、 俄罗 斯、 英国、 法国和中国。   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一批国家主动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   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印度、巴基斯坦进行了核爆炸试验 。 以色列和日本虽未公开进行核爆试验,但以色列是公认的具有核武器的国家,而日本则完全具备生产核武 器 的 技 术 条 件 。   谋求核武器的还有各种恐怖组织。 12、【知识卡片】国家发展科技计划 1986 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允等科学家学家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 “863 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 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  1997 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 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 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13、【视频播放】中国航天事业 14.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15.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 年 11 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 年 10 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 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 年 9 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 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 脚踏实地 1、【教学过渡】国之功勋,民之福泽,永远缅怀...... 播放视频:袁隆平 2.图片展示:     袁隆平           屠呦呦 3.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 者。在国际上 11 次捧回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 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 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 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屠呦呦科研团队 1971 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 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 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 100%。1973 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 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 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4.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

doc文档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智慧课堂】2021-2022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与学一站达(部编版)

教育频道 > 初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3 页 0 下载 3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回到他身旁2022-07-0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