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单元测试训练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 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钠、纯碱、NaOH B.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 C.氯化氢、硝酸、HCl D.碳酸钙、石灰水、CaCO3 2.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C.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3.下列物质不能与 NaOH 溶液反应的是( ) A.二氧化碳 C.硫酸铜 B.硝酸 D.氢氧化铁 4.把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少量 铁粉,无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滤渣中一定不含铜 B. 滤渣可能是铜和铁的混合物 C. 滤液中含有 FeCl2 和盐酸 D. 滤液中含有 FeCl2 和 CuCl2 5.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①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② 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③ 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6.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 ① 浓盐酸 ②浓硫酸 ③烧碱 ④食盐 ⑤生石灰 ⑥稀硫酸 A.①⑥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③④ 7.在已平衡的天平左右两端放两个分别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小烧杯,过一段时间后,天平 会( )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8.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钱永健等发明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这项 发明为细胞生物学和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带来一场革命,对我们理解绿色荧光蛋白如何发光作出了贡献。绿色 荧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 该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A.只能与硫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钾反应 B.只能与氢氧化钾反应,不能与硫酸反应 C.既能与硫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钾反应 D.既不能与硫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钾反应 9.下列实验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向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红棕色气体 B.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产生蓝色沉淀 C.向铁锈中滴加稀盐酸,铁锈溶解,溶液呈浅绿色 D.氨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 10.我国研制的航天员舱外服为航天员成功进行太空行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航天员舱外服 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化学性质是 A.与二氧化碳反应 C.与氧化铁反应 ( ) B.与盐酸反应 C.与氯化铜溶液反应 11.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 得烧杯中溶液 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 c 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 a 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K2SO4 和 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 b 点到 c 点的 pH 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12.下表是部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 pH 的要求。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该地区最不适 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农作物 pH ) 大豆 6.0~7.0 A.大豆 B.茶 C.玉米 D.马铃薯 茶 5.0~5.5 玉米 7.0~8.1 马铃薯 4.8~5.5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13.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1)作调味品的盐________。   (2)胃液中帮助消化的酸________。 (3)作干燥剂的氧化物________。 (4)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_。 (5)作发酵粉的盐________。 14.碳酸钠溶液具有碱性,可以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碱性越强,效果越好。用 2%、6%和 10%的碳酸钠溶液进行实验,研究碳酸钠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因素。 浓度 温度/ 2% 2% 2% 6% 6% 20 40 60 20 40 ℃ pH 10.09 11.13 11.18 11.10 11.19 (1)溶液碱性最强的是 ℃时 %的碳酸钠溶液。 6% 10% 10% 10% 60 20 40 60 11.30 11.15 11.23 11.35 。 (2)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15.下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盐酸中含有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因为该溶液中含有 (3)从粒子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发生的原因是 . . 16.如图所示,A~H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 和 B 可发生中和反应,X 常用作食品干 燥剂,Y 为单质。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H 的化学式为__ __。 (2)E 的一种用途是__ __。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 __。 (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共 26 分) 17.如图所示,是两种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B 图中加水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B 图锥形瓶内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边两幅图中,稀释浓硫酸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4)A 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图中的玻璃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 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 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可能是 CaCl2 和 Ca(OH)2 ;猜想二:可能只有 CaCl2 ;猜想三:__ 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 1:取少量烧杯内溶液 实验现象 __ __ 实验结论 猜想一不正确 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 液,振荡 步骤 2:取少量烧杯内溶液 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 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反思与拓展】 __ __,过一会有白色 沉淀产生 (1)实验步骤 2 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 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__。 (2)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 __(写一条)。 (3)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 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一种物质,该物质 可以是__ __(写化学式)。 四、综合应用题(8 分) 19. 把标准状况下 1120mL 二氧化碳气体(密度为 1.977g/L)通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 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 求(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1)反应前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 Na2CO3 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6BDDBBC 7-12BCDCDC 二、填空题 13.(1)NaCl (2)HCl (3)CaO (4)Ca(OH)2 (5)NaHCO3 14.(1)60 10 (2)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受温度和浓度的影响 15.(1)H+、Cl- (2)OH- (3)H+和 OH-结合成 H2O 分子[提示:溶液中含 OH-显碱性;中和 反应的实质是 H+和 OH-结合成 H2O] 16.(1)Fe3O4 (2)作燃料(答案合理即可) (3)分解反应 (4)CaO+H2O===Ca(OH)2 三、实验探究题 17.(1)分液漏斗 (2)液体沸腾,产生大量蒸汽 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且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3)A (4)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滴飞溅 维持内外气压平衡,防止冲开瓶塞 18.Ⅰ.Ca(OH)2+2HCl===CaCl2+2H2O 【做出猜想】可能是 CaCl2 和 HCl 【进行实验】溶液不变色 产生气泡 (1)CaCl2+Na2CO3===CaCO3↓+2NaCl (2)腐蚀铁质下水管或污染水源等 (3)CaCO3 四、综合应用题 19. 解:设反应前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x,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 溶质 Na2CO3 的质量分数 y CO2 + 2NaOH === Na2CO3+H2O 44 80 106 1.12L×1.977g/L 10% x (1.12L×1.977g/L +x)y =,x=40g =,y=12.6% 答:(1)反应前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 40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 Na2CO3 的质量分数是 12.6%。

doc文档 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测试训练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教育频道 > 初中 > 化学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时当月色2021-12-12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