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和乡村》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教学重难 点 城镇化的标志、动力以及意义 一 课时教学过程(结合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或任务设计) 时长 活动/任 务名称 20 分钟 知识梳理 活动/任务设计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2.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 生产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3.城乡用地差异 (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 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 同性质的功能区。 (2)主要功能区: 居住区: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工业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商业区: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 和金融流通 的中枢 (3)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 刻。(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 间关系。 2.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 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1)含义: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 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3)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 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 价值观、审美观。 3.二者关系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 (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 级制度。 (2)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 别小,高层建筑在城市外围,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3)美国城市由于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摩天大 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降低,易形成城市带。 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1)我国城乡建设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地域文 化发生变化后,建筑风格也会发生变化。 (2)当今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 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 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 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 业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3.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第 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化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在工业革命之前极为缓慢,之后,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现在出现了一 些大都市带。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对比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有些国家出现了城镇化畸 形发展。 3.我国的城镇化 (1)当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推进新型城镇化,需注意问题: ① 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②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③ 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④ 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⑤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⑥重视历史文化 传承。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城镇规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 娱乐的中心。 2.不利: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 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 3.今后方向: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 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10 分钟 问题探究 (2020 届皖豫联盟体联考一,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东北地区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基地创 立之初就被定位为国家整体产业体系的基础层,主要提供能源、化工和机械制 造等重工业产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而东北地区工业竞 争力不断下降,相对优势地位逐渐丧失。目前处于重工业化转型阶段的东北地 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大量产业技术工人和部分高校毕业生到东北以外地区 寻找工作机会,加剧了人口外流的趋势。2016—2018 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 出 74 万人。图Ⅰ示意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全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对比。 图Ⅱ示意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全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对比(工业化发展水平 用工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来表示)。 图Ⅰ 图Ⅱ (1)描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特点。(6 分) (2)说明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4 分) (3)分析东北地区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的主要原因。(4 分) 答案  (1)三省城市化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城市化水平呈增长趋势;三省 中,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每点 2 分,共 6 分) (2)东北地区工业化起步早,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水平高于我 国大部分省区,比国内其他地区更早开始吸引大量农村人口从事非农业生产; (2 分)农业广泛采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有利于农村人 口向城市迁移。(2 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吸纳就业能力偏弱,限制了就业岗位提供能力的 提升;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大量产业技术工 人和部分高校毕业生到东北以外地区寻找工作机会;东北地区与我国东部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增大,使大量人口迁出。(任答其中 2 点,每点 2 分,共 4 分) 10 分钟 典例示范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 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答案 A  2.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答案 C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 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 3 000 平方千米的“绿心”—— 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 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 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 20 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 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答案 A  4.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答案 B  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 D  教学反思

doc文档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复习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地理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1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柏拉图式2022-04-2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