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湘教版必修一《水循环》(第 1 课)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说课标 1、课标内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课标解读:本课标主要涉及一个概念、两个行为动词。一个概念即水循环的 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两个行为动词分别为:运用 说明,其中运用示意图为行为动词,属于先决性条件,“说明”属于“理解”层次,要 达到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结合“课标”理解,学生需要结 合“水循环示意图”通过“读”“说”“画”的方式,运用水循环的相关原理,分析水循环 的地理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后升华至可持续发展层面,促使自 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课标完成需要 2-3 课时,本设计主要是第一课时,掌 握水循环的过程与地理意义,真正意义上体会水循环的重要性。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水是自然界主要要素之一,并以固、液、气三种形态存在,同时在太阳辐射 能的影响下,各形态的水不停进行转换,并通过各环节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生物圈,形成水循环,在水循环的过程中调节热量、维持水量平衡、塑造地 表形态、促进生物循环等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但人类活动会直接影响水循环相 应环节,造成城市内涝、水资源枯竭等问题,我们需要用可持续发展对待水资源 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合理干预水循环各环节。水循环从理论提升至 现实生活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 2、本节内容位于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前面第一章已经学习太阳对地球 的影响,明确太阳能是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第二章学习地表形态,说明水对地表 形态具有塑造的作用,第三章学习地球上的大气,在大气运动过程中促进水汽的 输送,前三章内容为水循环做了铺垫,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水循环》相应内容, 同时本节内容又为海水性质、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 此教材设计循序渐进,逻辑性强,学生的接受度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 内容: 学习水平表现 学习目标 观测水循环实验,绘制水循环各环节。 一级 二级 理解 三级 四级 通过实验与材料分析,小组归纳水循环地 简单应用 理意义。 利用案例,解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综合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第 1 课)》涉及其概念以及地理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类活动关 系密切且相互影响,为此本节内容逻辑性强,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定以下 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并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掌握其主要环节。 2、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节课是从水的三态转化入手,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因此通 重点依据 过水循环示意图的绘制,理解水循环的整个过程,通过案例探究 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掌握重点。 难点 1、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依据 水循环地理意义涉及四大圈层,对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思维能力 要求较高,因此设计中通过实验观察与材料分析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有以下特征: 1、学段特征:高一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但是大 部分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习惯接受式的学习,因此通过实验与案例探究,主动把 课堂交给学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认知基础:高一学生逻辑思维有所提高,并且经过前期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 读图、析图能力,同时积累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地理素养,能够对水循环各环节 与地理意义进行自主探究,并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造成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生 活。但学生层次不一,接受层度不尽相同,同时本节课内容较多,通过水循环引 发出对应内容,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教学,针对课标与学情,本人将教学 方法设计如下: 1、教法:针对本节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地理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 作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展示水循环过程,获取直观感受并增强学习 兴趣,利用案例、材料分析,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与团 队意识。 2、学法:贯彻“以学生为主导”原则,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法、案 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教师引导下获取新知,主动积极思考并 讨论问题,提升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利用家乡城市内涝进行情景创设并提出问题进入新 课。教师课堂进行实验操作,提升学习兴趣,并利用学案合作探究完成水循环各 环节的填写,并知识迁移回归主题,贵阳城市内涝水体来去以及城市内涝的原因 增强对家乡的关爱,同时得出人类活动影响着水循环。从水循环过程引入其涉及 四大圈层,进而通过实验观察、材料分析和小组合作探究性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 义,并通过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上升至可持续发展观面对自然。设计思路以“生活 中的地理”为切入点,从身边实际出发,进行探究与讨论,获取新知并知识迁移, 很好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下图为本堂课教学思路思维导图。 教学流程 指引 教师引导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问题 互动 反馈 情境:贵阳市城市内涝 提问:内涝水体来去 地理实验 新知讲解 操作水循环实验,明确水循环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贵阳市水体来去以 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问题探 究 解决问 题 实验观察、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 水循环地理意义,人类需合理利用水 资源 迁移运用 知识巩固 整合作业内容与难易程度,实现 知识迁移与巩固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主 体活动 明确问 题 寻找思 路 观看实 验 习得新 知 合作探 究 得出结 论 知识迁 移 作业巩 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 2021 年 5 月 13 日《贵阳珠江路被水淹没》视频,呈现贵阳 市城市内涝情况 【提出问题】贵阳市内涝之水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设计意图】通过家乡内涝视频,带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关心, 同时带问题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二)新课探究,获取新知 1、 探究:“水的来去” 【实验】结合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与流水地貌模拟实验,教师设计综合 实验方案,现场进行实验操作。 【生】各小组根据观察实验并讨论,将其水循环各环节与领域分类填写至对 应填空。 【提出问题】自然界的水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过程中涉及哪些圈层,试总 结水循环的概念。(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实验观察,增强学生的兴趣,并直观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中相关问题,提升学生的对水循环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加强团 队意识。 【回归主题】请根据水循环的过程,结合学案资料: 资料一:贵阳 5 月 13 日降水原因。 资料二:贵阳南明河来龙去脉。 资料三:贵阳近十年城市用地变化图。 【小组讨论】1、贵阳城市内涝中水的来去。 2、为何贵阳城市内涝近些年日益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家乡城市内涝案例探究,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增强对 家乡的关爱之情。 2、探究:“水”的意义 【过渡】水循环各环节涉及地球四大圈层,在水循环过程中对四大圈层产生 哪些地理意义。 活动一:第二次观察水循环实验,将玻璃板孔打开,加强水循环的作用。观 察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组讨论】 1.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根据水循环过程,思考:为何海水是咸的。 【设计意图】 实验观察水循环相应环节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和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巩固地 貌知识,同时通过直观方式掌握加深印象。 活动二:观看水循环对大气圈、生物圈地理意义微视频。 【小组讨论】水循环对大气圈、生物圈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结合巩固大气知识,同时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活动三:展示“水循环数量转换图”,图中数字表示库含量(1000km3)和通 量(1000km3/a)。 海洋水体输入 413 海洋水体输出 413 陆地水体输入 113 陆地水体输出 133 【小组讨论】1、水循环对陆地与海洋水体有何意义。 2、水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进行问题探究,提升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水资 源与人类活动关系,学会运用辩证观点看待问题,并提升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生 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课堂小结 【生】回顾水循环的过程与地理意义,完善板书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本节学习内容,巩固新知。 (四)作业巩固 【师】结合教学重难点由易至难设计整合作业。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内容,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以结构图为主体,强调水循环对四大圈层的影响。 大气圈 调节 热量 水循环 促进 循环 生物圈 水量 平 衡 塑造 地貌 岩石圈 水圈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贵阳城市内涝引入水循环,利用实验呈现水循环过程与环节,进 行案例分析,说明水循环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家乡热 爱之情;同时结合实验与材料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水资源利用升华至可 持续发展观,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凸出重难点。但本节课涉及地貌、大气等 所学知识,且节奏紧凑,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docx文档 4.1 水循环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地理 > 文档预览
13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赴约人2021-11-1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