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 1 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 63、地质作用及其分类 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地形地貌 地形:一般指某地区各山脉、山丘、水系等的海拔高低及形态。根据区域海拔、高低起伏、开阔闭 塞、地貌组合等因素显现的特征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 陵、山地。(大范围宏观)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面貌,是不同的地质条件造就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内力决定地貌 基础,外力进行打磨。如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每种里 面又可以分出若干亚种。比如流水地貌就还可以分为侵蚀地地貌、沉积地貌等等。(小范围微 观) 地形相当于人种,地貌相当于人的长相。 3、按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 能量 来源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 能 ①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质构造 (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 表现 谷)及海岸山脉,岛孤链。 ②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能形成变质岩。 ③ 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 风化、侵蚀、搬运 和堆积作用、固结 作用 ④ 地震及地热资源。 对地 表影 响 塑造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山岭和低地——地表变得高低 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低 谷,总的趋势使地 表平坦 内外 ① 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力关 ② 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系 ③ 内、外力作用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④ 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 常考题型: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花岗岩地貌。(详见例题) 知识点 64、地壳运动的表现及其影响 运动类 水平运动 型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起和凹陷 岩层运 动方向 ①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 ① 断裂带、裂谷或海洋——约 等地貌)和海陆变迁。 旦河谷、东非大裂谷、红海、 ② 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地垒(块状山)——泰山、 对地形 死海、大西洋 庐山、华山等。 的影响 ② 褶皱(海岸)山脉——喜马 ③ 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狭长的谷底)——渭 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 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 ③ 太平洋中的海沟和岛弧。 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④ 高大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 相互关 系 ① 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知识点 65、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位置+地形地质+ 气候→外力作用 如:(1)高寒区(高纬、高山高原):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北美、我国青藏高原、欧洲阿尔 卑斯山脉→冰川作用; (2)干旱区:如中亚、北非、西亚、我西北→风力作用。 (3)湿润区:→流水作用 1.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 2.外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 风化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 普遍 作用 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侵 流水 蚀 侵蚀 作 用 风力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暴雨侵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 ★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貌(溶蚀)、地表水易渗漏 石灰岩地区 ★风蚀蘑菇、风蚀柱、 干旱、半干旱的沙 侵蚀 冰川 ★冰斗、角峰、U 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北美五大湖、挪威 峡湾、芬兰 ★海蚀崖、海蚀柱 滨海地带 侵蚀 搬运 流水 作用 搬运 风力 泥石流 湿润、半湿润地区 (有水) 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地区 搬运 冰川 (干旱缺水) 物质迁移 有冰川分布的高 搬运 海浪 山;高纬度地区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搬运 堆积 流水 ★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 ★山口处,河流中 作用 堆积 漫滩平原、三角洲)、冲积 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 下游,河口 扇 性 风力 ★黄土高原、沙丘 堆积 冰川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 地区 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堆积 海浪 来源 漠地区(雅丹地貌) 侵蚀 海浪 能量 有冰川分布的高 山;高纬度地区 海滨沙滩 滨海地带 太阳 辐射 堆积 3.沉积作用颗粒物组成规律 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水平方向上:随着水流速度、风速的减弱,沉积颗粒物由近及远由大变小。如洪积扇,由扇顶至扇缘 颗粒物由大变小。 垂直方向上:一般情况下,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因此自上而下,颗粒物由小变大。 知识点 66、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类型 岩 成因 侵入岩 浆 特点 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 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 喷出岩 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却凝固 常见岩石 玄武岩、流纹岩 质地疏松 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 沉积岩 蚀、搬运、堆积、沉积、 固结成岩)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 化石 变质岩 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 砂岩、页岩、石灰 岩、煤层等 大理岩(石灰 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下,原来岩 砾岩、砂岩、石英 岩)、板岩(页 片理构造 岩)、石英岩(砂 岩)、片麻岩(花 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岗岩) 2、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 的循环过程。 (2)岩石圈中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参与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 ③ 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 ④重熔再生。 (4)地壳物质循环图——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 ① 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 找准岩浆是判断地壳物质的基础。 ② 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 为岩浆。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③ 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读是沉积岩。 3、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 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②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③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第 2 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知识点 67、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 1、概念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 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2)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断层上升(地垒) 断层下降(地堑) 构造地貌 褶皱山 山或谷 谷或 断块 块状山 谷地、湖泊、海峡、 山 山 平原 2、褶皱——褶皱山 (1)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 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背斜 (2)基本形态: 产生原因 向斜 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 岩层形态 特 征 岩层新老关 系(岩层 ①~③由老 到新) 构 未侵蚀地貌 地形上——“背斜成山” 造 侵蚀后地貌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 地 (地形倒 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水、风侵蚀成 貌 置) 谷地 背斜、向斜判别 背斜、向斜组合 的构造地貌 地形上——“向斜成谷”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 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图示(岩层 ①~⑥由老 到新) 3、断层——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并沿断裂面 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 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 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2)断层构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① 相对上升岩块——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泰山、庐山 ② 相对下沉岩块——演化方向:(问答题) 1、狭长的谷地、低地;(保持原状) 2、湖泊、海峡;(断裂下陷-流水汇聚-形成湖泊) 3、平原(有沉积作用)。(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形成平原) 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③ 断层构造地带(断层线)——易受流水侵蚀作用,发育沟谷、河流,有时形成泉、湖泊。 4、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山。 (2)形成的地形: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 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火山,例: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3)火山的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4)火山类型: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① 活火山:还有可能喷发; ② 死火山:再也不会喷发; ③ 休眠火山: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会突然喷发 (5)火山的利弊。弊:毁坏农田,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利:发展火山观光、温泉旅游,带来肥沃土壤。 5、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A.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原因:背斜由于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顶部适宜建采石场;原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背 斜 C.水库大坝最佳选址;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重力强 D.隧道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背斜为穹 形构造,不易塌方。 A.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向 斜 原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承受静水压力,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 在向斜槽部打。 B.确定钻矿位置;原因:向斜部分的地下岩层中,含有矿产层(煤、铁矿等); C.隧道避开向斜,原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A.泉

docx文档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知识全归纳(人教版2019)

教育频道 > 高中 > 地理 > 文档预览
19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紫梦烟岚2022-08-08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