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7 内力作用与地貌 目录 考点 18 地球的圈层结构.......................................................1 考点 19 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4 考点 20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6 考点 21 板块分布的判断与应用............................................11 考点 22 地质构造的判读与构造地貌.....................................14 考点 18 地球的圈层结构 【例 1】 (2011·全国文综)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尝试自解] ________ [错因诊断] ①不能识别图中为火山喷发;②不清楚岩浆的发源地。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组成该山体的矿物来自”;图像信息 “火山喷发现象”。 第二步,思维路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第三步,筛选答案:D 1.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 (如下 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由以硅、铝成分较多的花 上层 下层 硅铝层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地壳 小 岗岩类组成 中很薄,甚至缺失 镁、铁、钙、玄武岩类组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 硅镁层 大 成成分增多 壳中都有分布 (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 1.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过度砍伐森林有关,与地球内 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 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AC 考点 19 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例 2】 (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尝试自解] ________ [错因诊断] 不会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发生褶 皱、侵蚀、沉积和侵入的先后顺序。 第二步:思维路径:甲向上拱起为背斜,其顶部缺失说明该地先是受到外力侵 蚀,甲上覆岩层为沉积岩,说明该地在受到侵蚀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然后 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 第三步,筛选答案:D 1. 沉 积 岩 形 成 后 , 如 未 经 剧 烈 的 变 动 , 则 有 “ 下 老 上 新 ” 的 规 律 。 如 图 1,A、B、C、D 表示岩层,岩层年龄 A>B>C>D。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岩层形成时代晚于下面的沉积岩层。如图 2,岩层年龄 A>B>C>D>E。 3.若地层中有岩浆活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喷出岩的形成 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岩 层。如图 3,岩层年龄 E>F>G>H。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 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 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乙断层只切断了最下边一个侵蚀面的连续性,而岩浆活 动穿过了下边两个侵蚀面,说明乙形成早于丙,而甲形成于图中三个侵蚀面后, 甲形成晚于丙,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考点 20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获取信息]本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②表示形 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③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⑩表示形成岩浆岩 的冷却凝固作用,⑥表示形成岩浆的重熔再生作用,①表示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作用。 [解读信息](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图中⑩形成了两类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4)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在地壳深处经重熔再生作用 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1.巧用岩浆 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巧用箭头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 岩浆:三进一出。 ② 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 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巧用辅助性信息 (1)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 (固结 成岩作用)实现的。 (2)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 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 变质作用。 考法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2019·南昌市联考)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 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 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岩石物质循环模型”;文本信息“大理岩是 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第二步,思维路径:据图可知①表示的是变质作用, 即为高温高压的条件。大洋中脊处新洋壳的形成即为岩浆活动的结果。 答案 (1)C (2)C 考法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 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 A.①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 解析 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 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 冷凝作用。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 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1)B (2)A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 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 2 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 2 块岩石标本。下 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 岩。 四块岩石标本,哪块属于岩浆岩?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什么? 答案 ④;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2015·上海地理)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 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 1~2 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 理推测是(  ) ① 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 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 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第 1 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 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第 2 题, 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孔;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沉积岩往往具有层 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 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D 正确。 答案 1.D 2.D 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2018 年 5 月 3 日,位于夏威夷群岛的基拉韦火山猛烈喷发。据当地居民说, 喷出的岩浆可能高达约 40 米。火山灰柱最高超过 9 100 米。 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于哪儿?当火山喷发后,火山灰物质漂浮、沉降,在地球 四大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怎样的? 答案 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降落下来进入到 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 3.(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 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 下题。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 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 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 C 项正确。 考点 21 板块分布的判断与应用 【例 1】 (2013·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

doc文档 专题7 内力作用与地貌-2021高考自然地理重难点名师解题题典

教育频道 > 高中 > 地理 > 文档预览
23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贝壳里的公主2023-03-0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