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名称 □学科:地理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年级:高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知识点来源 □所属章节: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第二节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第 二节的内容——“洋流”。笔者注重在课程中融入“问题式教学”的思想,积极 创设问题情境,并将情境贯穿整节课。 笔者采用了荷兰男孩斯拉特(Boyan Slat)清理太平洋东北部海洋垃圾 的案例,基于此案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洋流知识。 为了更直观了解盛行风、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洋流的影响,笔者设计了洋流 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描述理想状态下的水流特点。随后,将理 论假设迁移到真实情境加以验证,结合全球风带,分析特定海区的洋流分 布规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堂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如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结合案例素材,学生感受太平洋海洋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疑问—— 斯拉特如何运用海水运动收集海洋垃圾?以引发学生对洋流的思考。 复习回顾,厘清知识,打牢基础 结合视频、图片等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洋流的概念和分类,强调风是 洋流形成的直接原因,回顾“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操作洋流实验,尝试验证假设 教师提出假设:海洋垃圾在洋流的带动下朝一定方向流动,洋流可能有利 于收集海洋垃圾。教师设计实验对该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 初步得出北半球海区洋流理想状态下的分布规律。 结合课本理论,逐步验证假设 学生结合“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全球的气压带风带, 逐步在导学案中绘制出太平洋海区洋流的具体分布特点,进一步验证假设。 回顾导入,解决问题 回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验证斯拉特利用洋流收集海洋垃圾的可行性, 并为他提出解决方案。 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学会用地理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海区的洋流特点,尝试归纳全球洋流规律;结 合文献资料,预测北太平洋两岸污染物未来的运动轨迹 注释:“北太平洋”特指太平洋北半球海区 教学设计 内容 根据地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 地理核心素养 具体内容 综合思维 基于案例和教材,从盛行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角 度理解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人地关系 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爱护大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以太平洋为例,学会分析特定区域的洋流分布特点和洋流 性质,尝试归纳全球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地理实践力 一方面,通过操作洋流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做中学”的 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强化学生的问题 解决和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2017 年版):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 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说明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理解世界洋流分布与风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如今海洋垃圾遍布世界各地,海洋及海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课堂导入的案例选自荷兰男孩斯拉特(Boyan Slat)清理海洋垃圾的故事,作 为海洋垃圾处理组织——The Ocean Cleanup 的创始人,斯拉特尝试利用海水 的自身运动清理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垃圾岛”。 教师在展示案例后,提出核心问题:斯拉特如何通过洋流收集太平洋东北 部的海洋垃圾? 设计意图:引入最新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既扩宽视野,也强化保护环 境的意识。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学习地理知识需要结合日常生活,用地理规律 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教师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让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 【复习回顾,厘清知识,打牢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必修课本中学过的洋流概念,说出暖流和寒流的区别, 并学习根据成因划分的洋流(如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什么推动海水进行大 范围、朝着一定方向运动呢? 在简单复习“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基础上,阐释风是产生洋流的直 接原因,同时结合地表实际情况,洋流的成因也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有 关。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已学知识,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结,到达学生学习 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梳理洋流概念、分类和成因,为拓展新知识做好铺垫。 【操作洋流实验,尝试验证假设】 风是推动洋流进行规律性运动的主要动力,在全球风带的作用下,洋流呈 现怎样的流动特点? 教师提出假设:海洋垃圾在洋流规律运动的带动下,朝 一定方向流动,人们可以通过洋流收集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现象,讨论水流方向的规律。 实验器材准备:插有通风管的透明箱子*1 吹风筒*3 剪好的纸片*若干 实验说明: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说明教具用途,并假设“透明箱”内侧为 “陆地”,“风筒”吹拂出来的风表示“风带”作用下的风,剪好的纸片用于辨认水流 方向。 实验步骤: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实验操作,并将 实验现象告知同组同学,同时在导学案中绘制相应水流示意图; (2)教师引导学生风筒对准通风管道入口,观察水流运动情况,各小组 绘制其运动轨迹,并分析讨论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教师观察各小组绘制情况并 辅助学生纠正。 实验末尾,教师说明通风管道吹出来的风代表北半球三个风带吹出来的盛 行风,在风带和海陆分布的作用下,本次地理实验的主要作用在于模拟北半球 洋流的运动规律。 设计意图:洋流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且课本的洋流示意图为静态图, 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风带和洋流间的关系。地理实验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 理解洋流规律的成因,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 果,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结合课本理论,逐步验证假设】 通过实验可发现,在风的吹动下,水流会呈现规律性特征,结合生活实际, 全球风带具体是如何带动海水运动的?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风带、气压带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从赤道洋流(北 赤道暖流)出发,逐步在 PPT 的世界地图绘制以 30°N、60°N 和 30°S 纬线 为中心的三个海区,并解释在风带作用下的海水移动方向。随后教师提出问题: 太平洋海域的洋流有何特点?学生自主归纳以副热带(30°N 及 30°S 附近) 和副极地(60°N 附近)为中心的洋流特点。 设计意图:从实验探究到理论分析,既联系生活实际,又结合课本知识, 逐渐将理论知识落地。教学进度循序渐进、逻辑清晰,学生厘清洋流的分布。 【回顾导入,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了太平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后,教师再次抛出导入提出的问题,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斯拉特通过洋流自身流动方向收集垃圾。 设计意图:用所学新课知识回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达到首尾呼应的目 的,凸显“问题式教学”的特点,用问题链条贯穿整节课,课堂显得合理有序, 也能让学生运用层层递进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教师通过 PPT 中的知识框架,简单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归 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学习其他海区洋流分布,并在 课后尝试在导学案中绘制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简图。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知识小结引导学生形成清晰且完整的学习思路; 另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上升到感性高度,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 大自然和爱护地球的价值观。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制作的海洋表面洋流模 拟器模型(OSCURS),让学生通过图文材料预测北太平洋污染物的运动轨 迹。学生基于所学知识,猜测太平洋东、西两岸污染物的漂移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转换背景材料和情境,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不同情境 下的地理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亮点 1.强调“情境教学”,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事素材,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来 源于生活、并能运用于生活,而情境的合理创设符合新高考的考察方向; 2.积极融入新课标中提到的“问题式教学”,用逻辑清晰的问题链条联结知 识点,最后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课中提出的问题。 3.巧妙运用地理实验辅助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地理实践力等 核心素养,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炜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大规模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为例[J]. 地理教学,2019(13):33-36.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doc文档 4.2.2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教育频道 > 高中 > 地理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零碎的勇敢2022-01-0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